2009年11月30日

未來交通

---
在我心中,未來馬路上是幾乎沒有私人汽機車的,講求環保、安全、方便、快速的一套新大眾運輸系統能夠滿足大多數人的行動需求。

精神不濟或酒後駕車等所造成的悲劇將會減到最低,人們再也不用為停不了車、被拖吊,車子得定期保養繳稅付貸款等瑣事操心。除了街道景觀將會更加寬敞舒適宜人,燃燒汽油排放廢氣所造成空氣惡化、報廢汽機車零件所造成的環保問題也都將被改善,地球暖化問題也得到解決。


這套我心中未來的大眾系統,最令人關注的部分就是他的磁浮技術。就目前而言已經有磁浮列車在德、日、中國等國家通行。磁浮列車利用電磁吸引力與推進力來運作,具有減少振動、減少噪音(因為幾乎沒有摩擦)、速度快及環保(動力來源非燃燒汽油等)等優點,加上部件彼此磨損消耗的機率非常低,維修和保養的頻率也大幅下降。

我查到的磁浮列車有兩種,一種是使用電磁鐵之磁力,可以在靜止狀態下懸浮,如德國高速磁浮列車,已經在上海浦東機場正式運轉,該列車之最高時速為430公里 。另一種日本高速磁浮列車則利用超導體,以速度感應及誘導浮力方式,在列車時速加速到60~ 70公里以上時使列車懸浮(所以仍具車輪,超過一定的時數就會收起)。但目前的磁浮技術都不是非常成熟,仍有許多地方要改進,加上造價所費不貲,普及率(國家之間)不高。

但如果以後技術成熟,運用在一般大眾運輸上,不管是地底下的磁浮捷運或地面上的磁浮高鐵可說是方便快速又環保,搭配一些公車甚至是租車、計程車的機制,就足以讓每個人都暢行無阻。且由於很多人搭乘,租車搭計程車的費用會變得非常便宜,搭配一些月包(包車一個月)或其他優惠(搭捷運轉計程車半價),消費者將會願意搭乘這些便宜划算的運輸工具。當然這還需要政府的整合補助及規範擬訂。

而私人機動車只有非常有錢且紀錄、名聲良好的人擁有,甚至他們是不願意在非必要時搭乘私人交通工具的(頂多包買小車廂)。畢竟將來環保當道,重視環保的人才會受人重視。(就像是之前不斷提及的,越有錢的人越會重視天然來彰顯他們的地位)
---

2009年11月27日

問卷設計

當我們獨立成家,不再與父母同住,你還記得與父母同桌吃飯的幸福感覺嗎?
你會不會懷念那一種溫馨、會不會想要重拾那一年的幸福時光?
我們的產品是一個加裝投影視訊設備的餐桌,它藉由高科技消除空間上的距離,讓你在家也能與父母即時視訊,與父母同桌吃飯。
本產品的外觀見圖一,我們的視訊操作上十分簡易,不像電腦視訊需要許多繁雜的手續,
本產品的操作見圖二。

圖一
(家俱家聚企劃書p-21)
圖二
(家俱家聚企劃書p-20)


看完本產品的介紹,以下有幾個問題希望您回答,
請表達您真實的感受,您的評論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感受,且您真實的意見將有助於我們將產品做得更好。
1.您有興趣購買這項產品嗎?□一定買□想買□普通□不想買□一定不買
2.您願意花多少錢購買這項產品?新台幣_____________元
3.您對本產品的任何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資料
性別□男□女
年齡___歲。
是否與父母同住?□是□否
居住地(縣/市) _____________
父母居住地(縣市) _____________(與父母同住者不需再填)

網路問卷網站

我另外有查到這一個,它雖然會員很多,但收費好像不便宜。


台灣電子郵件市調網
http://www.emailcash.com.tw/

人車一體

到外地旅遊或考試
總是會為了在當地的交通工具而煩惱

往返南北的交通方式很多-高鐵 台鐵 高速公路 省道...
路線彼此之間卻沒有做過什麼設計規畫

就像愛蓮說的
未來將以輕型載具代替我們日常的交通工具
我們不可能接受一種只有大眾運輸的世界
如果未來有一種交通工具它兼具折疊腳踏車的便利性
速度上與125cc的機車差不多
具有汽車、碰碰車、海綿車的保護性
在長距離的移動上 路線類似高速公路的莖葉形
卻是以高鐵的軌道 連人帶車為一體的方式 托運前往目的地

這種交通工具還需要搭配
路線上的整體規畫
類似台北高雄的格狀或台中的放射狀
以台灣為例或許可以設計成北中高為三中心的放射狀
輔以彼此之間的格狀

而在這些主要幹道上的連接
就像我們之前討論的軌道
因為需要轉彎的地方少
操作上就變得容易
也比較不會有塞車的問題
在幹道的分枝上仍然具有便利性與足夠的速度

最困難的問題還是
我們現有的交通方式只能緩慢的被取代
這就像角色扮演遊戲
只能依照進度慢慢更新裝備
不可能打個金手指直接換最好的裝備
況且我們也不知道最好的裝備是哪一樣
我們要如何讓民眾捨棄已經堪用的交通方式
而花費另一筆龐大的經費製作出另一組
可能隱含有其他問題的系統

輕型電動載具?大眾交通工具?

來觀察現在世界各國所開發出來的新型汽車,
都有逐漸往智慧型、輕型、新能源、環保的方向前進。
輕型電動載具在國內更是被熱烈的討論與開發。
探究其原因,一來是他方便且個人化,使個人的行動力與機動力變得很強,且省能與環保。
但想想未來世界的路上充斥著單人的輕量型載具會是什麼樣子呢?
它的數量想必不會比機車來的少,
只是多了''智慧''的層面,可能可以減少交通事故率
或是使駕駛更輕鬆、更便利。

但是這個發展的方向是不是與我們先前討論的大眾交通工具有點相反了呢?
也許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發展
但我覺得我們也不妨想想
倘若有一天人們的交通工具完全經由大眾交通工具
那麼現在發展的輕型載具
是不是可以有什麼新的發展方向
可以與未來的大眾交通系統做連結
構造出一個更有意思的未來交通景象

2009年11月26日

【家聚.家俱】產品市場調查問卷 免費平台

優仕網
http://survey.youthwant.com.tw/help.php?w=2
樣本數 收費標準
30份以下 免費提供服務
30份以上 一份一元,依份數計價
(資訊來源:優仕網)

SurveyGizmo
http://www.freegroup.org/2009/06/free-online-survey-surveygizmo/
免費的線上網路平台,註冊為會員就可使用
英文介面 可輸入中文資訊
但是~每月最多250個回饋資料的限制


my3q
http://www.my3q.com/
free 中文介面 且沒份數的限制


另外有查到
調查派
http://www.diaochapai.com/
簡體字介面




比較起來應該還是"my3q"會最得人心哪~

【家聚.家俱】產品市場調查問卷 設計版

Dear ALL:
先把我的放上來囉


【家聚.家俱】產品市場調查問卷 設計版

1.目前是否與父母(含自己與配偶家人)或子女同住?
□是 □否

2.看完產品介紹,您有意願購買此家俱作為聯繫家庭情感的工具?
□有(請到第3題) □沒有(請直接到第6題)

3.吸引你購買本產品的原因是(可複選)
□功能性佳 □造型 □價錢合理 □實用性 其他­­­­­­­­­­­­­­­_____

4.你計畫把本產品放在家裡的哪個地點?
□客廳 □餐廳 □臥房 □休閒室 □其他______

5.何種管道能使您方便又迅速地購買到本產品?
□實體店面(各大賣場) □網路介紹 □電視購物頻道 □其他_____


6.對於本產品,您會建議改善的部份有哪些:

a.價位: □偏高 □可以接受 □偏低
b.周邊功能:□偏多 □可以接受 □偏少 □建議擴增________
c.花色選擇:□可以接受 □建議顏色_____
d.產品操作上的困難:□按鍵過多 □可以接受 □按鍵過少
□其他建議________
e.產品規格:□桌面過大 □可以接受 □桌面過小 □螢幕過大 □螢幕過小
f.其他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問卷者基本資料:

年齡
□18~25 □25~35 □35~45 □45~55 □55~65 □66歲以上者

性別
□男性 □女性

工作類別
□ 學生 □服務業 □家管 □軍人 □農 □商 □工 □教育界 □待業中

教育程度
□國小 □國中、高中 □大學 □碩士 □博士

家庭成員人數____人

Rei 2009.11.26

2009年11月21日

兼顧健康以及環保

---
這個想法來自於我今年夏天到香港玩的經驗。

香港和台灣一樣都是地狹人稠,他們的地鐵路線規劃得很密集,搭乘上很方便;
他們公車的班次也非常多(比台北公車的等待時間還要短);
路上還有地面的電車。
他們的道路相較於台灣的要小很多,但是路上很少私人的轎車或機車
(我在那裡到處走三天只看見一台重型機車),而且他們到處都有人行道。
我在香港那幾天靠地鐵公車還有我的雙腳就可以便利的到達我想去的地方,

我想像中的未來就是沒有汽機車,全部都是大眾運輸工具。
首先,汽機車的意外發生率是所有交通運輸工具當中最高的,
台灣每年都有許多人喪生於交通意外,我想生命是寶貴的,
降低意外的發生也是重要的。
另外,我認為車站不用開在家門口,因為人還是要走點路會比較健康,
如果路上不再有那麼多汽機車弄髒空氣,我想每天走點路對身體是比較好的。
還有,只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話也可以降低排炭量,會比較環保。

以上的理想我認為最適合在地狹人稠的地方實現,
如果要在一個很大的地方廣佈運輸線,但是搭乘的人不多,成本上可能會有問題;
若是面積比較小,而人比較多的話,這問題應該就比較不嚴重。

不過我的理想世界還沒有想完全,
因為我不知道該拿腳踏車怎麼辦?
---

2009年11月19日

兒童學習軟體

兒童學習軟體

1.http://ndap.nmns.edu.tw/children/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兒童數位博物館2006
適合國小以上,內有結合各類學習單,但是我一直無法登入[-__-]。
缺點:人物有點小,有點像在玩線上遊戲,需要不停的按滑鼠。不推薦。


2.http://www.museums.ntu.edu.tw/demo_special_1.jsp 鳥DJ
介紹: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精選出18種鳥類搭配鳴聲、生態資料與生態影片,讓使用者可獲得各種鳥類的知識,並藉由鳥類鳴聲獨特的音譜與頻率,自行搭配組合鳴聲與背景音樂,譜出獨一無二的樂章,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快樂的鳥DJ。
這個還滿簡單的,只要點鳥圖片就會介紹,用滑鼠拖曳圖片到下面的空白處,按播放,就可以聽到連續的清晰鳥聲。可以幫助小朋友認識鳥類。

3.上禮拜討論到的拼圖概念
http://www.museums.ntu.edu.tw/demo_game_3.jsp

這裡也是台大博物館群運用一些典藏文物做的拼圖遊戲
主要是屬用拖曳的方式來拼貼,而且它會在底圖的地方用霧化的方式描繪出了完成圖,有效的幫助玩家快速完成拼圖。
左上角有圖片內容的說明,有助玩家對於組合物的知識建構。

打上一些兒童教育的關鍵字「幼兒」之類的,幾乎都是美日語教學,或是幼大自然科學實驗班等廣告…..現在的幼兒學習都這麼超前嗎?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嗎?


想到市面上有種實體鐘面,可以隨意撥轉分針和時針的那種,也可以把它跟數位學習桌做結合,讓小朋友用手動式觸控桌面作出時間的學習。(例如:媽媽在旁邊指導,已增進親子的互動)

2009年11月17日

和奕志設計的桌子很像的桌子

網址:udn.monday.com.tw/gdsale/gdsale.asp?gdid=1621469
不過這張桌子是用手動調整的。

只有計程車的未來

---
提到未來交通,大部份找到的資料都以綠色車輛(如太陽能車)及大眾交通系統,這兩者為主。


針對廢氣排放,我們就製造電能車或是太陽能車;
針對車輛過多,我們就提倡大眾運輸系統。

可是我在想,如果我們可以讓計程車取代所有的自有車輛,會不會也不錯?

因為對大部份的人來說,車輛都是為了通勤,一天使用的時間其實很有限,大部份的時間都只是停著而已。再說,騎車與開車也不是多舒服輕鬆的事。

如果我們讓一個城市的運輸交通,全由一批受到政府管理小型車負責,它們負責載運所有的人到目的地。如此不但可以保有機動性與方便性,也不用花大錢架設鋪天蓋地的大眾運輸系統。而且,我們還可以針對這些職業的駕駛人訂定更嚴格的駕駛安全手則,確保合理的收費與安全駕駛。
---

又是多功能.........

---
今天去和中心的人員推銷家具家聚這項產品,
所獲的回應和之前大同小異,
這麼貴的一張桌子,每周只吃一次飯,豈不太浪費,應該要多功能!

同樣的問題一次一次的出現,辯護到最後,
連我都不禁會想,和社會大眾的需求脫節的人,究竟是我們還是他們?

我一直都非常的堅定,認為生活中每一項物品都有特殊的存在意義,
書桌、餐桌、化妝桌都有特定的形式、目的及使用方式。
但我其實也很清楚,有時候,人們就在一張桌子上解決一切事情,
甚至有人連桌子也不需要。

所以是設計一張多功能的萬用桌,讓人們可以擺放到任何位置,完成任何事情,符合所有情境,還是要為了每個情境場合設計不同的桌子?

在未來的生活當中,我們究竟會選擇哪一種呢?
---

2009年11月13日

asimo(robot) learning and identifying new objects

這就是我想要分享的唷~

關於它youtube還有很多影片~

而且他會走樓梯 還會跟人互動遊玩

是很有名很可愛的機器人呢!

未來交通

---
網路上search了許多關於未來交通的資訊,
大部分著重在高科技的交通工具和搭配的智慧系統上。
像是環保的油電車、電動車、太陽能供電車,
未來想望的機動飛行器,
智慧的自動倒車、無人駕駛、導航系統..等等。
但對於離我們最近、最容易改善的制度面,
卻很少有著墨。

我想像未來2020年的交通,
機動飛行器還不到普及的成熟,
我們日常的通勤,
依舊需要依賴陸上的行動。
也許環保的車輛已被大眾所認同,
街上已不再有黑煙瀰漫的情景。

最大的改變可能出現在制度上,
路上變成只有時速80km/hr以上的「快車」
和時速20km/hr以下的「慢車」,
而沒有不快不慢的車。
如果你有任務急著前往,請搭快車走快車道。
如果你不急出門當休閒,請騎慢車走慢車道。

於是,
街上只可能看到魚貫疾駛的快車,
或是懶洋洋的機動慢車,
四輪、兩輪、甚至三輪車奔馳的情景,
也許只能在記錄片上看到了。
---

機器人

我上次提及的機器人其中的一隻

他們有做過調查,當路人不知道他是機器人而她只是靜靜坐在那裡並展現一些微動作(呼吸 眨眼)有80%的人並不會察覺他是機器人。

不果他還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讓他更加自然,例如說話和嘴型、較大的肢體等

2009年11月12日

文化行銷的「2009 LG 台灣無限影展」

---
在「2009 LG 台灣無限影展」的開幕記者會中,吳念真(多桑 導演)特別帶領新銳導演傅天余(帶我去遠方 導演)、鄭芬芬(聽說 導演)、王也民(鬪茶 導演)以及實力派演員陸弈靜、柯奐如、高捷(曖昧 演員)等人共同出席站台來感謝LG支持台灣國片的發展。吳念真與新銳導演及演員於現場也共同分享拍攝國片的心路歷程,並一致看好國片的無限未來!透過新舊世代的交流與傳承,相信此次LG無限影展也將扮演起燃燒台灣國片希望的角色。

2009年11月10日

語者辨識結合未來交通想像

---
先來談談目前台灣交通的問題,其實只有在東南亞國家機車數量及使用率是相當驚人的,多數西方國家都有在限制機車量,想想機車的機動性還有個人的經濟性是很吸引人的,然而它造成市景煩亂、交通事故高、空氣汙染等,即使負面影響這麼的多,還是很難去革新一個根深柢固的習慣和文化,換成是我也不願意被限制騎機車。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有個很大的關鍵點就是大眾運輸的發展,當有一個足夠健全的大眾運輸網絡,它的機動性、方便性和經濟性是完全可以取代機車時,機車的數量也許可以慢慢被限制及減少。

我假想的未來交通是大眾運輸網絡已經非常的完整,如何能更方便人直覺使用這些交通工具呢?也許語者辨識系統未來能發展成一個全國性的系統,每個人有自己的編號,就像身分證字號一樣,人透過編號及要求的提出,系統可以連結編號及聲紋比對出完整的個人資料、所在地點、提出的要求為何,而作出相對的反應及服務,簡單來說,假設我念出我的編號以及提出我要去成功大學,不到一分鐘就有通往成功大學的大眾交通工具來在你,並且它知道車上所有人要在哪站下車,作最省時最完整的路線規畫。其實語者辨識系統不只可以用在大眾運輸上,只是需要更完善的技術和一套完整的系統。
---

大眾運輸[2]




台灣都市叢林中的機車真的好多
尤其是上下班的巔峰時刻
大陸目前的則是腳踏車密集
不知道未來大陸會不會步上台灣機車的後塵
也使得市容(以大都市而言)變得烏煙瘴氣

一個城市難道非要有車馬喧才叫城市嗎?
城市可否在閒適又安靜舒適的環境下仍舊科技、商業密集而活絡?


未來的都市交通實在應加強大眾運輸方面的智能性、與便利性,讓每個人都喜歡搭乘公眾運輸工作才對。

這張圖片真的很吸引人,如果未來我所居住的都市所提供的大眾運輸交痛工具,可以提供這種小而美(且舒適)的巴士,輔以完善的都市設計交通路線,我會非常的願意搭乘這樣的工具在都市裡面移動(上班、購物、旅遊)我想它的發車時間應該會比公車的時間更好掌握,候車小站也會一直更新下班列車的抵達時間。畫面看起來應該是台磁浮車吧!

大眾運輸[1]


---
以下的2006年05月16日08:02網路報導
對於未來交通(海洋、陸上、空中)的趨勢看法:

大陸稱其「智能」汽車,我覺得是比稱「智慧」合適,因為智能是可以區分為上中下的,程式設計師給電腦多少東西,它就如實的反應出多少東西,智能這個詞比較適合放在近期科技的設計中,至於「智慧」這個詞作為科技產品的開頭結合,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吧。呵…

………………………………………………………………………………………….
出行是人們每天必須面對的事。如果有一天你接到了汽車加油站的優惠券,不要把它當成廣告宣傳,因為那是你的智能汽車發出的信號,告知你的車油量不足並提示你附近加油站的位置和優惠﹔


假日裡,人們還可以乘坐高速氣墊船往來於近距離海峽間,或者乘坐新型航空器來一次快速旅行。這就是科技向人們展示的未來交通景象。未來的陸海空交通,人們看重的是速度、安全、舒適還是環保呢?  


陸上:安全最重要  
陸上交通工具主要包括汽車以及包括磁懸浮在內的軌道交通工具。
北京交通大學孫會君研究員表示,如果把未來陸上交通工具的發展趨勢進行排序,應該是安全、環保和速度,確保安全始終應該被放在首位。  


據北京交通大學交通信息管理工程系關偉博士介紹,陸上交通通過智能系統的整合集成運用,在提高速度的同時保証了新交通工具的安全性。這個系統包括全球定位系統、天氣預報系統、電子導航系統、實時路人信息、交通運輸管理系統、交通信號系統等集成架構的新型網絡。特爾斐工程公司執行董事安德魯·布朗表示:“新的汽車技術革新浪潮並非簡單地滿足使車輛更安全的要求,而是要制造出行車無事故車輛。”數據顯示,凡裝有電子穩定控制器的車型,其發生致命車禍的可能性已被降低了34%。  


被認為是“未來汽車”的電動汽車分為三種:純電動汽車、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電動汽車。純電動汽車是指以車載電源蓄電池為動力﹔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的特點是能量轉化效率高,約是內燃機的2─3倍,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環境﹔混合動力電動汽車是裝有兩個以上動力源的汽車。  


海上:潛水或是飛行  
設計師們對未來輪船的設計有兩個完全相反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設計能讓人在水下旅行和載貨的船,這種船能使人如同在陸上生活那樣,去探測開發海床、繪出海底地圖。另一個夢想是建造一種介於飛機和傳統水面輪船之間的高速遠洋輪船,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使用威力無比的核反應堆作推動力量。自美國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試航成功以來,軍用潛艇的飛躍進步促使造船者們考慮建造潛水貨輪。這種船將特別適於運載石油。目前能建造的核動力潛水油輪可以裝4萬噸油。  
談到未來航運交通工具的發展趨勢,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經濟信息中心朱汝敬教授認為,未來航運交通工具將主要表現在大型、高速、智能化,並在安全、環保方面進一步加強。他表示,未來的石油船裝載量將達到30萬噸以上,集裝箱裝載量達到1萬箱以上、速度將達到每小時25節以上,大大提高航運的效率。提高安全性的途徑主要是在設計改良方面,一般來講,主要通過發動機改進等方法避免事故和污染。  


空中:更快更便捷  
在人們出行所選擇的出行工具中,飛機無疑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原中國航空報副總編王鐘強認為,新型飛機(民用)總的方向是更快、續航能力更強、更安全、更便捷。  
美國正在實施航運三個梯次的嘗試,前兩個梯次分別為大型客機和中型客機,第三個層次為適合以家庭為單位(3人左右)的小型飛機,雖然發展狀況還有待觀察,但個人航空時代已出現雛形。  
英國一家公司正在設計一種名為“JETPOD”的“空中的士”。據稱該款“空中的士”起飛和降落安靜,起飛跑道隻需125米,能以500公裡的時速在大都市之間穿梭往來。  
一種看起來像巨型蝙蝠的新型飛機預計最早在2025年翱翔藍天。這種飛機被稱為“飛行的翅膀”,其引擎位於飛機頂部,整個機身則擠進一個機翼裡,這樣飛行過程中受到的阻力就會小很多。這種新型飛機的外殼採用加固塑料取代鋁,耗油量將隻有現在飛機的1/3,減少污染氣體的排放。  
未來的超高音速飛機的航速可達音速的5倍,甚至出現超高音速飛機,它從英國倫敦飛往澳大利亞悉尼市只需要67分鐘。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責任編輯:馬麗)
---

2009年11月8日

之前討論的關於智慧學習的部分

---
之前在討論未來書桌時,書豪學長有提到一個網路放置資料的系統
偶然看到網路新聞有介紹到,給大家看一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107/69/1uifz.html

資訊存到網路 攀上"雲端"省成本

你可能聽過電影「漫步雲端」,卻沒聽過網路科技的「雲端運算」,它正在改變十億人的生活,這個新名詞全球發燒,從GOOGLE到YAHOO都搶著要「佔領雲端」,因為它的商機高達三兆新台幣,台灣已經有人成功了,而且是五位七年級生,投資的一家小公司,「雲端運算」如何讓他們變成百萬富翁?華視新聞的鏡頭,帶您站上雲端,一探究竟。
雲端上有什麼?有人說,商機無限,八百萬的誕生地,就在這個四坪不到的迷你辦公室,這位七年級生,就是總經理,他憑什麼帶領公司「漫步雲端」賺大錢,靠經營線上印刷網站,但放眼望去,公司這麼小,員工這麼少,資料怎麼存?龐大的網路資訊誰來管?研發新軟體又得花上多少錢?答案是幾乎不用錢,省下硬體投資,省下人事費,省下管理費,都靠它,雲端上的GOOGLE。
概念就是,一家小公司,要把資訊都存放到雲端上的龐大電腦,就像接了插頭,透過網路頻寬,多家公司的資源,在雲端上可以共享整合,雲端就像一個容量超大的商業建築,幫你運算、幫你儲存,還是覺得「雲端」很遙遠的話,如果你用手機收發EMAIL,恭喜你也站上了「雲端」,用的東西又小又輕便,資訊量卻可以很龐大,就是因為所有資訊,都存在雲端上的電腦中心裡,即使看不見,雲端正在改變十億人的未來,準備跟上這場資訊新革命,雲端上有什麼?有人已經看到,商機至少台幣,三兆。
---

2009年11月7日

智慧「窗」?

---
前言:首先很抱歉我這個禮拜沒有去收信,因而無法發表文章,所以這是補上的。

因為我對這個智慧窗的了解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就我了解的來發表意見。

一個產品的名稱可以引起人對該產品的心理模型。所謂心理模型指的是:人對外在環境之釋物如何運作的解釋。例如:「廣東苜藥粉」因為它的讀音,就很容易讓人家誤以為它是治療眼疾的藥。最佳證據就印在該產品外包裝的紙盒上:「眼疾請勿使用」。回到智慧窗,這項產品的名稱是智慧窗,所以它是一個窗戶,在我的心理模型中,「窗戶」是使室外和室內環境有所交流的地方。就像上禮拜討論的(或者該產品原本提到的?):它應該具備自然的空氣、陽光、水、泥土(灰塵)。但該產品在這最重要的功能上完全不及現有的窗戶,所以我實在不願意把這產品當成「窗戶」。我在想它應該換個名字,因為比起窗戶,它可能更像「比較厲害的螢幕」、「出現在不同位置的螢幕」。
---

2009年11月6日

I-DOOR

---
1.上次有人提到語音辨識的問題
要是感冒或是喉嚨不適時,
可能系統無法正確判別,
在下指令時也無法確實傳遞
如果換成是以影像辨識的話,也許辨識度可以提升
在處理指令時也比較不會出差錯

2.留短言或是聽取留言時,
可在門開/關時就開啟系統(不用再按按鈕)
進/出門時系統會語音提醒是否有自己的留言
(留言及聽取留言者不需說話,以影像辨識是家中哪位成員)

3.關於倫理教育方面
其實我跟致吟學姐有類似的看法
如果"爸媽我回來了" "爸媽我出門了"
淪為只是開關門的指示 而不是真正出字心裡想說的話
這個教育應該還是失敗的吧!

況且,為什麼只有小孩出門時需要說
而爸爸出門時卻不用說,只是因為爸爸比較有權威呢?

真正互動良好的家庭,並不只有小孩出門時會說:"我出門囉"
而是無論長幼,爸媽小孩,出門前都會說;"我出門囉"

這不太是I-DOOR能給與的倫理教育
真正的倫理教育還是得從家庭成員本身出發才行。
---

I - HOUSE

---
關於feedback,現在想一想的確是蠻難處理的一塊。要如何適時的考慮、偵測任何狀並況回報避免錯誤,還必須要避免主人(使用者)miss掉這個訊息並做出相當的回應,又不能太繁複(反而會造成使用者的困擾),這中間的取捨並不容易。我現在想到的是,也許可以給這個系統一套名字,透過類似與真人對話的方式來進行互動,如此一來還可以避免談話中不小心提及指令字時的錯誤指令,也會讓過程更加有趣避免煩躁。

其他的問題大家的文章都提出很多次了。

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是關於idoor留言系統的設置位置,為什麼是放置在出入頻繁的玄關?如果放學時間小孩陸陸續續回家,這個玄關會變成什麼樣子呢?顯然玄關並不是一個適合久停的位置。如果把他放在客廳(的某面牆?),如此一來我不只出門前可以留言,我睡午覺、去陽台晒衣服的時候一樣可以留言給家人。至於它的防盜功能,我覺得並沒有比現在的鑰匙更加方便,萬一那天我感冒了,或系統出了問題,那就真的不得其門而入了。不過那天有提及各種目前現有的辨識功能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是否可以整合各項,出入者只需符合其中兩項就可以進入(例如有鑰匙跟指紋,或輸入密碼後大喊我回來了),如此一來就比較具彈性,相對的這像產品的造價就會不便宜。

關於智慧科技(最近在討論的智慧窗等等),到底是真的讓人類更方便,還是在教導人類「這才是方便」?我相信很多時候,其實後者是大前者的。留給大家一起想一想。
---

晴雨窗

---
http://tw.myblog.yahoo.com/earth-protect/article?mid=561&prev=873&next=561&sc=1

這是去年法國發表的環保熱氣球,
概念十分鮮明,
就是要讓大家都能「直觀」的察覺空氣污染的指數。

我想到這概念或許能應用到我們的智慧窗,
如果他可以提供一些有關「氣象」的消息,
讓人們「直觀」的了解與我們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天氣變化,
而不需要打開電視看新聞,或是開電腦上網查詢,
那豈不是很方便嗎?

如果望向窗,搭配著窗外的景色,
我就能知道今天一整天的天氣晴雨、紫外線指數、空氣品質,
我就能獲得颱風、地震、龍捲風、寒流、焚風的消息,
那感覺就真的是窗戶的功能,
而不像是「視訊」、「模擬」等像是應加上去的感覺…。



坦白說,
最近我一直被「智慧」這兩個字困擾,
到底要怎麼樣,才叫做智慧呢?
真的要他能自己學習調整才智慧嗎?
也許真的是這樣吧。
但如此一昧的搭配先進的科技技術,
思考總是跳脫不出那塊,
感覺產品設計似乎就少了點便利性,
也少了許多創意。
---

I系列產品~

---
I-livingroom~
那天一聽完I-livingroom的構想,我的腦海中立即浮現一個畫面,那就是我媽媽坐在餐桌上看報紙,她只要偶而抬起頭,也不用起身就是再口頭下個指令,同時能兼顧好幾道菜,煮菜的時間不知道能省多少?但我又想,那我媽媽必須頭腦清晰對煮菜非常在行唷!因為其實光想泡個咖啡它可能就會有幾個放入咖啡和水等等的步驟,如果媽媽要能完全的操控這些家電,就煮菜道菜來說,它必須清楚要準備哪些材料,那些材料應該放哪個位置用什麼家電,順序也必須注意。

其中除了之前說的一些回饋、安全和事前準備的問題,當然還是一定會有些小問題在,撇開目前階段可能電線外露、家電不可移動位置、所有功能必須自己一一輸入等小問題。這項產品我其實很喜歡,當我想在同一時間的兩頭做兩件或三件以上的事,它是很方便的,對於家中主要的家務勞動者更是一項福音。

I-Door
I-Door很明顯的問題比I-livingroom大多了,先就目前發展狀況來說,每次錄音都仍免不了要按幾個鍵,所按的鍵數也沒有因為語音的方式減少了多少,他目前的語音功能只有節省了哪一個人錄音留言給誰的步驟,操作時更是要大聲清晰的'朗誦',不過若加入影像的偵測或許還加上嘴形的偵測,一定是可以解決某些操作步驟上的問題。

但就這系統的意義來說,真的就如致吟學姊說的,現在手機這麼發達,其實每個家庭的相處模式都會不一樣,就拿'關小孩'這項功能的意義來說,若我是小孩一定是不喜歡這扇門的,對父母而言,也不一定所有父母都覺得這功能很好,不管小孩有沒有主動說,父母一定是會擔心小孩的去處,靠留言功能得知,也一定能靠手機就得知了,父母的要求方式都因人而異,可能傳簡訊、留小紙條或是請鄰居幫忙傳達等等。當然這項產品還是有它的趣味性在,可能可以更生動的留言給另一個人,讓人回家'看'了留言,會不禁一笑,也可能讓兩個一整天沒對過話的兩個人,藉由此系統交流。至於期待留言的部分,我想只有在新婚期的兩個人,或是剛買了此產品的家庭,才會覺得新鮮,不知道久了是不是又回復到了手機上,這值得去了解~
關小孩教育
---

2009年11月5日

智慧與否

智慧窗的部分,關於義達學長講的戶的神聖性couldn’t agree more.


窗戶對我而言,是待在人工建立的屋內時與自然接觸的管道,讓我同時享受著遮風避雨的保護及流通的空氣,如果我們都同意窗戶帶來的自然舒適,那又為什麼要加上一些當我們靠近窗戶時不需要使用的功能呢?


那不如來改善現況吧。


通常我們靠近窗戶,不需要開窗時,也許想對著窗外的車水馬龍發發呆,也許想確認家人是否已隨車平安回到家,也許眺望遠方放鬆身心,螢幕並無法滿足我們這些生活上的小小隨興,反倒成了一種阻隔;若螢幕在窗戶上是需要被使用的功能,玻璃與螢幕的結合(或者變色玻璃)也許是個不錯的考量,可變色可霧化可螢幕化,在不需要使用螢幕時,窗戶便能回歸到原始的雛形。

但當想要開窗時,又會有一些缺點困擾著我們。


我很喜歡致吟姐的防蚊窗構想,像現在微涼的天氣,其實開個窗讓室內外空氣流通後便很舒適,但想吹風豪邁開全窗讓空氣暢快流通的話,蚊子小昆蟲的進來一起做伴我們的皮肉實在消受不起,裝了紗窗視線霧濛濛的心情也不會太愉快,另外,室外的空氣品質也是一個考量。



這張圖最接近我想像中的窗。板葉闔上時可以當螢幕用,玻璃板的寬度可再寬一些,視線上便不會有這麼多橫線阻礙(清潔上也少一點麻煩),也能進行透明化或霧化處理做為純窗戶。百頁的設計是希望別失去通風的功能,再加上致吟姐提的防蚊及過濾空氣的功能就更理想了。

留言的意義.......

---
在整個人本科技生活計畫當中,其實有很多產品都主訴留言的功能。
不管是透過語音辨識、手機人員辨識,還是透過電子照片留言板,有各式各樣的方式可以留言給家人。

但,我們真的有那麼需要透過留言的方式和家人溝通嗎?
透過這種溝通方式真的好嗎?

在我的原生家庭當中,從來就沒有用過留言這個方法,
不管小孩子有什麼要求,像是要出去玩之類的,一定要當面取得父母的同意。
而父母要交待孩子事情,也都會當面講,確定小孩已經瞭解了。

即使是冰箱中有水果或甜湯,而父母都在忙,沒時間昭呼我們吃的時候,我們也會知道那是可以吃的,然後自己拿來吃。

當我和我老公交往同居時,曾經有用過留言的這個溝通方式,
但使用的情境通常都是雙方起了不愉快,
他去睡了之後,我會寫張紙條,和他說明我真實的心情,
隔天早上他看到之後,沉澱一天的心情,晚上我們就合好。

不過,這個情境只發生在交往的第一年,
因為當彼此夠瞭解對方之後,很多想法都可以直接攤開來講,
實在沒必要選擇這麼迂迴又沒效率的方法。

所以,在一般的家庭當中,真的會用到留言這個功能嗎?
有什麼事情不能用手機聯絡,或是當面說呢?
就算家人通通都很忙,都見不到面,也還有簡訊不是嗎?

而且用留言這種方式溝通,真的好嗎?

假想今天孩子放學回來之後,決定要去同學家玩,
於是他在玄關留言給媽媽,並且對著門說"媽媽我要出門了",
等媽媽下班回家,在玄關知道了孩子的去處,
並且留言給孩子,"晚餐已經買回來了,放在電鍋保溫。"
然後等孩子回來............

這樣的教育方式,實在讓人覺得有點擔心。
尤其是,這完全是單向式的溝通,雙方都只是在告知對方而已,完全沒有互動。

所以我認為,家庭的留言系統,可以是留言板的形式,使用在"共同"活動或是事件上,
像是家人的生日、重要的活動、照片、夢想或是家規之類,
時時提醒家人這些重要資訊,增加家庭的向心力。

一般生活瑣事的留言,我想透過手機及簡訊,應該相當足夠了。
---

防盜防蚊窗

---
我的另一個想法,希望能有一種技術可以取代沙窗及鐵窗。

沙窗與鐵窗幾乎是現代窗戶必備的配件,我們用他們來阻絕外來物的入侵,無論是小偷或是小蟲子。這兩者雖然都有其重要功能,但他們在阻絕外來物的同時,也阻絕了部份的空氣和景觀,讓窗戶的功能大打折扣。

如果能有一種窗戶,它可以透過紅外線或雷射光或氣味之類的方法,達成防盜及防蟲的功能的話,我想應該可以讓建築物更美觀、空氣也更流通吧。
---

I-door

---
1.一直認為語音或者影像並不能提供最準確、最便利的辨識系統。
之前未來生活想望有提到萬能鑰匙的概念,
就跟I-door的感覺很像,
但我那時是覺得可以使用指紋、或是RFID進行辨識。
我猜想體驗屋的語音辨識系統只是個雛形,
未來還是會搭配影音、指紋等辨識系統,
提升他的準確及便利性。

2.我在想,留言的功能真的這麼需要嗎?
或者說,留言的功能真的需要這麼強大的技術來實現嗎?
既然需要按按鍵,
不如介面就點選欲留言的人,(按一次)
再配合按按鍵時的指紋辨識,
系統就知道是誰留言給誰了阿!
聽取留言的人也是按一次按鍵,
就知道有沒有留言了。
既然目前的技術仍然沒辦法做到不按按鍵,
做到真正的直觀,
那麼好像就沒有必要硬把語音辨識的功能用在這裡。

3.聲控家電的部份,
線路、耗電的問題,
先前都有人提到,
這的確是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沒有綠能美觀的設計概念,
再多的科技發展終究只是紙上談兵。

4.聲控家電使用的麥克風陣列,
藉由語音直接辨識出最match的指令。
這點讓我覺得很奇怪。
萬一家人交談間的語音或是唱歌,
也被辨識成指令,
這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嗎?
所以我想,
麥克風陣列或許可以多個啟用的指令,
需要時,再呼叫麥克風陣列傳遞訊息,
如此一來應該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困擾。
---

窗形冷氣

---
窗戶其中一個功能就是「通風」,而另一個可以通風的產品是「冷氣機」。

我的方案就是將這兩者結合,簡而言之就是具備螢幕的冷氣機。

它的功能可以有1.結合攝影機,提供真實的動態景色。2.結合空氣清靜機及芳香機,提供良好空氣品質。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讓冷氣機更美觀、功能更多,並且更接近自然的窗戶。


智慧窗戶﹍現有產品簡介

---
目前我所查到市面上有的智慧窗戶有兩大類,第一種主要是針對通風及防盜這兩個功能,它透過各種感測器,讓窗戶針測到大雨、強風、煙霧、燃氣以及有毒空氣時會自動開啟或關閉窗戶。它同時也偵測通過窗戶的人,因此具備了防盜及保護小孩安全這兩項功能。詳細功能可參考產品網站:http://tw.acesuppliers.com/company/information_10444.html

第二種是智慧玻璃,它透過各種技術改變玻璃的顏色,進化了窗簾的功能,並更加的自動化,這種玻璃通常會搭配太陽能電池使用,在安裝的同時也安裝太陽能電池,讓窗戶可以靠自身的電力運作。可參考網頁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749&CL=9

這兩種智慧窗戶其實都還維持窗戶的本質,只是分別針對通風及光線,提出智慧技術。

雖然它們的功能都很簡單,但說實話兩者我都會想買,特別是前者。

我還記得星期一的下午刮了很大的沙塵暴,因為我通常都不會關家中的窗戶,當我回家時,發現全家都被一層厚厚的沙子覆蓋,不只是櫃子和地板,就連隨處亂放的衣服也遭殃,後續的整理實在很令人困擾。

而且台灣的天氣變化很快,我們不見得可以透過氣象預報來決定要不要關窗,因此常常都為了要避免突然的風雨而緊閉家中的門窗,這對我來說,是非常不理想的,我不希望房子內的空氣要等我回家了才可以開始流通,這樣居住的品質就下降了。

後者取代窗簾來調整光線,我也覺得很不錯。窗簾雖然可以成為居家美化的一部份,但有時還蠻麻煩的。百頁窗很醜又難清理,一般的窗簾只有一種或兩種光度調節,而且有些窗戶所在的位置讓拉窗簾變得很麻煩,可能要跨越一兩個障礙物才能拉到窗簾。再者,窗簾的清洗也是讓人很頭大的事情,即使都送洗,光是要拆下來和裝上去,都是大工程。

也許這兩種窗戶都還因為價格的關係無法普及,但我想當它們普及後,是真的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便利一些。
---

窗戶延伸變形成為「任意空間」吧

---
觀看方案裡的「智慧窗」,感覺比較像是一個設備完善的電子「通訊」或「留言板」,在沒有使用視訊設備時,充當個世界美景圖播放器的介面,淪為家裡牆面的裝飾方塊。

如果運用科技製作的窗戶(所謂的智慧窗),
不具「真實窗戶」所擁有的條件(光線、空氣流通、景觀)的功能性,
那它還能稱作「窗戶」嗎?
(像方案裡的智慧窗)

如果我們已經擁有一扇供給我們陽光、空氣和四季景觀的窗,
那結合科技的「智慧窗」為什麼要回頭過來模仿這些自然物質
(空氣、景觀),然後稱它為「智慧窗」?
(它能模仿空氣、風的相似度可達多少?現代標榜能吹出自然風的電風扇可是一點也不自然阿~還殘有機器運作的聲音,真正的自然風的吹拂是無聲卻令人感覺舒服的)


所以

如果要在窗戶上硬加入科技的元素

我們還能注入些什麼?

往哪個方向注入?



………………………………………………………………………………………

關於「窗戶」我實在想像不到有什麼科技可以全面取代它的地方,我實在太喜歡一扇自然的窗戶了!
就像易達說的「窗戶的神聖性」,的確是不容取代。

所以我的建議是自窗戶的「景觀元素」出發,所做的延伸發展:
選擇把窗戶置於其較少出現的場域中。

像是一般沒有開窗的密閉空間,如老師提的浴室等。
把窗戶「景觀元素」大量的置於浴室的四面牆上(整面牆就是景觀窗),
結合防水、防霧的介面,
讓人可以在超過180°全景的亞馬遜河叢林裡洗澡,或在海底世界如廁。
結合精油與空氣清靜微風系統,最適合浴室的使用。
內建3D立體環繞音響與千張動態與靜態高畫質風景照
隨片自動選擇適合的精油來搭配
(星空照也可以放入阿^^),
重點是如果科技能做到直視時地平線是同眼睛高度,
而人走近牆面時,畫面的地平線仍不變,
但卻可以像真的窗戶一樣令人有往下俯瞰的畫面產生,
哇!這才是真的智慧窗戶景觀阿。
加上防水USB插槽也能隨時讓你更換自己的圖片與音樂。

所以這個由三面牆(也可以更多)組成的電子牆面,應該可稱為「智慧任意空間」。算是一處個人的秘密小天地般,當然打造的價位也不低,應該只能提供豪門人士或是用於高價汽車旅館及SPA中心囉。
當然也可以只安裝一面牆,但是效果好像就比較不顯著。
---

2009年11月4日

I-door的問題

---
1.防盜系統
辨識方面是以比較的方式進行
不知道陌生人對著系統喊開門
系統會做何處置?
盜賊以正常管道進入
那檢測異常聲音的裝置能正常運作嗎?

2.倫理系統
我覺得這個可行性不高
比如口氣就是一個難解決的問題
你對著機器大聲喊叫"爸我要出門了"
爸爸真的會感受到有禮貌嗎?
有更多的成分會讓人感覺像叫罵或是一個單純的開門指令
或者今天家裡只有一個人
你仍然需要對著機器說
"爸我要出門了"
機器的愚蠢為什麼要由我們來承擔呢?

3.螢幕
i-door的功能主要是智慧留言系統、倫理教育系統
把他的機能細分:
辨識發聲者、辨識聲音、錄音、紀錄聲音、放音;
辨識發聲者、辨識聲音、比對資料庫、處理指令
裡面似乎沒有需要螢幕的地方
因為沒有搭配的攝影機
螢幕所要顯示的照片要從別的系統載入
這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
24小時開著螢幕 電費也是一筆不小的數字

如果去掉螢幕
我們可以設計為有三個實體按鈕的裝置
縮小體積 設置在門把旁
或者只需要一個做在門把上的按鈕
其他的 都由辨識聲音來完成
使用上可以更加直覺、方便

設置在門邊似乎也不夠完善
原設計者或許認為需要留言就是要出門
但如果我只是想上樓睡個午覺
我仍然需要到門邊錄製留言嗎?
應該很多人有這個經驗
在房間裡仔細琢磨出門要記得的事情
到了客廳就忘記了
縮小體積之後設置在多點似乎是比較智慧的做法
---

I-living Room 的感想

---
參觀了人本智慧生活體驗屋後,有幾點想法。把科技大量應用在現代家庭生活中,其初發的立意固然是提高生活的品質和方便性。淺談一下目前的成品帶給我的感受:

1. 天花板上密佈牽連的收音線路及各式接線是否能在未來有所克服?雖然是體驗屋,也可加強整體美觀的強度。一般家庭如果要直接置入這整套產品的話,是否需要整個天花板重新裝潢與佈線,勢必壓縮了可運用的室內空間。

2. 可否整個家庭只需一個主電腦即可遙控與處理整個家庭的生活運作(七台電腦實在太費電了,像我媽都會說:「電腦如果沒有要使用的話,就關機吧!開著很浪費電耶!」)朝著綠色生活的目標,應會是未來家庭生活的趨勢。

3. 關於廚房電器的收納:
當時看到咖啡機、電磁爐、微波爐的後與櫃子下方都是一堆密密麻麻又錯縱複雜的線路,看了真的會令一般家庭主婦產生頭痛感!(一想到要處理這麼多難看的線,我還是自己用手按的比較方便)所以當時談的與家電用品做個內嵌式的晶片結合,促使產品只要一條電源線與一組特定序號即可輸入到自家的電腦主機做出主人指示的判讀。相信如此跨領域的組合,會帶給電器使用者更高的購買意願及徹底感受到科技的方便性。

…………………………………………………………………………………………
關於I-living Room IMIS的幾個系統,有幾點想法:
中英台語音家電聲控系統
可在家庭任何地方以中英台語音控制家電

有了這套系統,的確人在家裡都可以變成國王或皇后一樣,想喝的時候出個嘴巴就好,建議:如果可以不用大聲喊叫就會有咖啡喝的話會更佳。但是如果未來收音效果變的銳利的話,會不會可能只是在跟家人聊到「咖啡」的某個話題,並沒有真的想喝咖啡,廚房卻自己(聽到關鍵字)幫我煮起一杯咖啡來了?這也是個誤判。所以咖啡機(或是任何電器)應該有個回饋的機制(由家裡的主機來回答),就是可能說「咖啡正在煮囉!」,讓人知道咖啡機接收到指令運作了,也可以適時的去停止機器的誤運。



家庭環境聲音偵測
家庭環境中的聲音辨識,如有異常聲音將會發送簡訊給家庭成


這套系統使用在防盜系統上是相當具可看性的,但是聲音的來源,通常也不見得來自於自家的內部聲響(自己家的狗),也有可能是外部鄰居的噪音(別人家的狗…)、路邊疾駛而過的救護車、媽祖遶境的鞭炮聲或是突如其來的工地施工巨響,甚至有些人是居住在高分貝的機場區附近,這樣的聲音偵測是否會產生誤判(密集的住宅區可否偵測出自家狗與他家狗的吠聲差異)?難不成家裡都要全面改換成隔音的氣密窗或氣密落地窗?如果可以盡量降低其誤判情形發生,主人就可以少收到幾封無意義的簡訊了(跟討厭看到廣告簡訊是一樣的)。

產品設計者應該幫客戶注意到更多細節,而不是只設計了一個單一的情境,以為普羅大眾皆可如此套用。
---

2009年11月3日

跨領域學習? 我看我們還是先合作吧~

---
昨天和老師一起去開主持人會議,又想到之前跨領域整合的議題。

因為文明不斷的堆積,科技不斷的發展,各個學門和技術都越來越專業,分工越來越細。
無論是哪個科系,教授們可能都只專精在自己的特定領域上,
即使是自己的學科,對其它領域也只是稍有瞭解而已。

在學術發展上,這樣的專精或許是很好的,
因為專精才能深入,持續針對同一技術研究才可能累積成果。

但是,如果是要開發產品或服務,問題就顯現出來了。
因為沒有一個產品是只需要一種技術,只需要一種人才,只需要一種專業。

舉例來說,一個可聲控的咖啡機,理想的使用方法是這樣的:
晚上睡前將咖啡杯放好,隔天早上起床後,對咖啡機說聲"濃縮咖啡",等梳洗好後,咖啡也煮好了。

但生活並不可能天天都理想,萬一前天晚上忘了放杯子,或是枕邊人好心的幫你多點了一杯咖啡,接下來的故事可能就不太愉快了。

因此,一個智慧的聲控咖啡機,至少要多加一個可以偵測是否有杯子並且避免重複點餐的功能。要提供這個功能其實也不難,首先,在咖啡機底盤裝設一個感壓裝置,如此一來就可以知道有沒有杯子,再來,寫個簡單的策略,讓聲控只有在有杯子的時候執行,並且在感壓裝置沒有歸零以前,不得執行第二次。

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的人,其實也是念電機的,他只花了一分鐘就想出這個方法,並且認為很好執行。那為什麼原設計團隊想不到,並覺得這個問題難以解決?

我猜想,是因為他們專精的領域不同。

就連同是在電機領域當中,各種技術都有其專精。
一個好的聲控咖啡機,需要的技術除了聲音辯識、策略控制之外,可能還有其它的技術。
由單一團隊完成一項產品,是否太過勉強?

在我們討論到跨領域學習以前,是否應該要務實的先談跨領域合作?

讓不同技術的擁有者,同等的地位,共同參與設計執行,釋出自己的技術,並接受他人的技術,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才能讓產品更加完整。

跨領域整合?  跨領域學習?  我看我們需要先合作~
---

窗戶有感


---
我們先來看看日常生活中可見的「窗戶」提供了人類室內空間哪些東西?

傳統窗戶提供陽光(光線)、風(空氣流通)、景觀(室內者的視覺欣賞)等功能。
也因為窗提供了室內空間這些條件,使得在家者可以得知戶外世界的晨昏與四季的更替。

首先看看「光線」吧:清晨射入房間的第一道光線是自然喚醒人類的天然鬧鐘。白天的光線則是免費的舒服光源。有些在家工作者,甚至可以靠窗戶的光線得知一天約略的時間,就算不用看時鐘,也會知曉現在是正午、昏黃或半夜。

第二,窗戶設置最重要的功能之ㄧ就是促使「空氣的流通」,如果居家是在靠南的牆壁設有窗戶,夏天到了就算不用冷氣家裡也會變得涼爽舒適。

第三,每扇窗戶都有屬於自己的固定景觀。除了景觀(海景、山景、高樓大廈)以外,景觀外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事情的發生:例如忽來的幾隻麻雀吱喳嬉鬧聲、遠方大狗的吠聲、南風吹入的一陣愜意涼風、細雨綿綿時的雨滴答答聲等。這時你有可能會起身趴向窗外一看,藉機活動筋骨;甚至把眼鏡脫下來,做讓眼睛遠視的放鬆動作。


「智慧窗戶」可以協助人類什麼?取代傳統窗戶或是令人親近接近傳統窗戶?
隨著科技的發達,窗戶也開始有了新的變革,首先是外觀上,出現了大片落地窗(可吸納更多的陽光與空氣);再來是功能上有了阻絕喧囂的氣密式窗戶,這些窗戶帶給人類更多生活上的享受與便利性,使得選擇多樣化。
如果窗戶的特質就是帶給人類這麼多接近自然的享受(空氣、景觀、四季陽光的變化),那麼結合科技的「智慧窗」,究竟可以把「智慧」運用在窗戶的何處?它又可以帶給人哪些幫助?是基於傳統窗戶加諸而上的「智慧」功能?亦或完全取代傳統窗戶而誕生的「智慧窗」?

如果我們已經擁有一扇供給我們陽光、空氣和四季景觀的窗,
那科技為什麼要回頭過來模仿這些自然物質?

或者科技還能以怎樣的形式,注入些什麼?
---

2009年11月2日

新筆電

這台筆電和伊婷畫的有一取同功之處。大家看看。
這個可能是ㄧ個有趣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