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日

E世代的教育新趨勢

---
我從一篇"E世代的教育新趨勢"中發現一個有趣的名詞"虛擬人格特質"。如果未來的世界更加E化,環境因素是否會讓人產生"虛擬人格特質"。當人與人完全不需要面對面時,那一個人會有幾個身分?當學校也虛擬化後,老師會不會失去教育學生心智發展的能力?在缺乏同學間的互動後,會不會喪失待人接物的生活規則呢?

另外,說到E世代的教育,這讓我回想起大學時代的遠距教學,以前的學校被區隔為兩個校區。因此,學校將一些通識課程採用遠距教學法,這樣一位老師可以一次教受兩個不同校區的班級。學校的願景相當美好,希望兩個校區的學生可以藉此互動,但結果卻是遠距的一端睡成一片。所有同學上完一個學期的感想是,非常像在補習班看教學錄影帶,就算老師在講笑話,也達不到師生互動的真實感。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老師在講台前的真實感,而非投影出來的畫面,未來的學生是否能夠更適應這就不清楚了。
---

4 則留言:

  1. 以前我研究所的時候,也有一次是用skype的方式上課,我們可以在自己的家中,和其他一同上課的同學連線。

    然後那一次的上課感覺就是在聽錄音帶一樣,除了自己要講話的時候,其它時間都可以走來走去,還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我覺得遠距教學需要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是:
    基本上人性是很懶惰的。

    很少人會興致高昂的去上課、去學習,大部份的人雖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科系、自己喜歡的科目,但對於上課念書還是相當懶惰的。除非是老師要求作業,或是考試,學生才會勉強自己一下。

    e化的學習也許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主題,自己選擇學習的方式,但能不能夠克服人性是懶惰的這點呢?

    回覆刪除
  2. 除了學生是否能克服惰性外(個人認為懶惰本就是天性),如果以e化教育來說,老師這個職業也一定有相當衝擊。我認為有許多老師是因為學生對他的教法有所回應,才能讓他對於教育更有熱忱。即使是能夠靠視訊溝通,但不是靠本身的與學生接觸,喪失了這樣直接互動的機會,可能也會降低了老師想傳授、教學的欲望。

    回覆刪除
  3. 我在想人性懶惰的問題是不是源自於不完全的e化教育,之前我有同學也上過遠距教學,他的理由是因為沒有老師,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今天所有的課程都是遠距教學,首先就不會有課程名額的限制,也不會有實體距離的限制,課程的規劃可以更加細分,大家可以選擇的課程比現在多上百倍,選上的課程也是自己確實有興趣有動機的內容,就像之前每個禮拜六晚上九點準時收看痞子英雄的感覺,當然也不會有人選課動機是為了為了打混。

    回覆刪除
  4. 說到視訊上課,
    上次成大邀請到嚴長壽來成杏廳演說
    報名者太多,只好多開了許多視聽教室來做現場聯線的視訊播放
    我是臨時起意去聽演講的,所以只能在視訊室看現場轉播

    但是開講後的聲音在一開始可能因為收音器的問題
    或是演講廳無法及時的放音
    待在視訊室的我們看著演講者嘴型,實在看不出個所以然
    只好紛紛左右張望,有種坐以待斃的無奈感…

    畫面上的演講者,雖然比例被放的很大,
    但是不知是因為畫質的關係還是怎樣,
    畫面的顆粒也被放的很大, 人看起來也很粗糙

    因為是座談式的演講,A講完換B,B講完換C,
    但是攝影師不一定會專心聽演講
    所以有時候就沒帶到鏡頭~
    看視訊者也就不能隨性轉移眼光於某位人或事或物的身上
    此為視訊演講或是視訊教學的一大敗筆阿~
    觀賞者就只能被動的被攝影者決定你目光聚焦之處,這相當的不符合人性需求阿!

    所以在一個定點的畫面停滯太久
    要不斷的盯著構圖相同,只是一個小嘴巴在動的畫面
    加上麥克風轉播的聲音都是同一個頻率
    少了所謂的臨場感
    大家才會開始打瞌睡的吧!

    我也不喜歡視訊上課,
    像是過去在補習班上課的經驗,
    有老師親自授課跟視訊上課的收費金額就不一樣,
    視訊通常用於補課的學生,
    這是為什麼?
    因為學習效果會出現差異度嗎?
    還是學習者總是喜歡與授課者有直接的互動?

    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未來生活的學習是在家中或是經由視訊,
    會不會老師講老師的,學生睡學生的(除非爸媽在旁邊盯著),

    還是可否改良視訊系統,
    打造一個在3D環繞的影音空間裡的學習空間:有立體逼真的講師、8個音道的音響輸出,這樣小朋友學習比較不會打瞌睡吧!
    [如果有虛擬助教,偵測到打瞌睡的學生後,有叫醒的功能...之類的]
    人性有時候是很懶惰的阿~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