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新聞上看到和未來生活想像有關的文章
和大家分享一下: )
文章請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827/8/1pz89.html
有時我們認為,科技也許會抹煞掉一些傳統美的事物、或是一些曾經在歷史上為人類足跡寫下寄路的器具(像是大家熟悉的大同電鍋,不僅僅是老一代的回憶,也是許多莘莘學子在外求學的好幫手,也許未來也會被某產品所取代了),但我們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或者是說,我們擋不住這波趨勢。但是我們可以保留現在的一切,讓未來的人了解我們這個世代的成長背景,藉此讓他們來學習、使生活變的更加美好。畢竟,科技的發展,是希望能讓大眾能夠生活得更舒適、更有品質,而不是反而被科技所制約。
也許未來真有像文章敘述的一天到來,這樣對於地球的負荷來說也能減輕了,大家也不用再煩惱北極的冰只剩下多少面積、北極熊沒地方可住的危機,每個人的生活自然也就有品質了。
我在想,自給自足的生活真的可行嗎?
回覆刪除人們就是因為分工專精化以及交通運輸發展,才帶來了現今蓬勃發展的經濟,如果未來科技都市往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那經濟生活會變得如何呢?
人們在自己的都市中發電、生產糧食、改變大樓(城市)外觀,我們在自己的城市中可以生產任何一種食物,也可以隨時改變城市外觀,再加上無所不在的網路系統,人們根本無需出門旅行,只要坐在家裡就可以知道天下事。
我只是在想,在這樣的未來當中,我們的生活究竟是被拓展了?還是變狹隘了?
文章中所提及的那種環境未必就會對地球的負荷較輕,人的生活也不會因此更有品質。我們需要仔細思考創造這種環境所需要用到的科技是什麼,這些科技會不會解決了五個問題,卻製造了十個問題?有了這種環境,人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會變得很不一樣?生活品質是不是也要重新定義了?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的觀點其實太過天真,充滿了迷思。我試舉二例說明之。
回覆刪除1.「未來城市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城市,居民在自己住的地方種食物,好處是只需要花種食物的成本,省掉運送食物的費用。在紐約,只需要有165棟建築物分散在5個區裡,就可以養活紐約全部市民。」
* 這裡的迷思是,人的飲食行為只是單純為了求生而已。實際上,文明社會人的吃吃喝喝百分之八十不是基於生理上的需求,而是為了滿足心理上的「口腹之慾」。所以,姑且不論居民是否有時間、有興趣在自己住的地方種食物,即便是有,也不可能種出飲食文化所要求的各種食材。除非在未來的城市裡,人的心理慾望已經超越了飲食,吃喝只是一種維持身體機能的簡單行為。
2. 「踩在路面上就可以發電…把自身動能用來產生我們消耗的電能…以後不論是在夜店、還是在街道上,每個跳舞的年輕人,每部經過的車輛,都能替附近建築物提供一點電力。」
* 這裡的迷思是,動能轉電能所產生的效益必定能抵銷甚或超過電壓板以及整個系統的生產與維護成本。這其實個大問號。此外,電壓板必須就像地磚一樣,隨處可鋪、可換、可回收。再想像一下,滿地都是電線。當然,如果地上到處都是電壓板和電線,那麼應該是不能隨便開挖馬路了,這倒是好事一樁。不過,可能嗎?
3. 「如果整個城市都連上網,在未來透過無線網路,你從車上就可以知道哪裡有停車位,就連收費器也會主動通知你該加錢了,按一下手機,就會自動繳好錢。」
* 這裡的迷思是,知道有停車位就能保證停的到嗎?你知道,當然別人也知道。為了搶停車位,會不會開車變得莽撞了、危險了?沒搶到,會不會更生氣了?如果同時有好幾個地方有停車位,要怎麼選擇?選擇的過程當中會不會影響開車?按一下手機就可以自動繳好停車費,你敢這麼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