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
很討厭洗衣服..。
討厭洗衣服的原因,
其實不是「洗」衣服這個動作,
(現在大多都是機器在洗了)
而是因為要曬衣服...,
真的還蠻麻煩的。
況且有時遇到下雨天、梅雨季節,
衣服曬不乾,又非得要穿出門真的是很囧。
所以跟致吟學姊提出的一樣的難題,
就是出在衣服的質料。
不曉得有沒有可能做出不用洗,
或是不用曬的質料,
甚至是可以舒服穿在身上又可以同時曬乾的衣服,
這對懶惰的人來說還真有吸引力。
---
2009年10月20日
資訊整合平台: 為何整合?
---
我今天去參加了一個會議,他們提出了一個Living Map的計畫。
計畫的想法與概念很簡單,就是希望可以為成大學生建立一個成大商圈的購物地圖。地圖裡標示了每家店的資訊(包括特價資訊、溫度、分貝等等)。
硬體技術的部份,其實沒有什麼好討論的,這樣的系統不太需要特別的技術。
它事實上是一個資訊整合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資訊的取得與散播。
資訊整合平台的概念,已經好多個禮拜出現在我們的討論當中,無論是化妝、衣服、學習等等。
我開始會想,為什麼我們無論在哪一個面向上,都感受到對資訊整合平台的需求?
是因為我們的資訊量不夠多?接受管道不夠好?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平台,用來收尋更多的資訊?
還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的資訊量太多,多到我們需要一個整合性的平台來幫我們篩選?
就以化妝為例,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有許多零散的資訊,散布在生活各處,像是網路、電視節目、雜誌、化妝品櫃姐、親朋好友。那我們期望的平台,究竟是要幫我們把散落的資訊通通用一種管道呈現,還是告訴我們如何最有效率的取得需要的資訊?
把所有的資訊整合在一個平台上,就竟是擴展了我們,還是限制了我們?
就像愛蓮說的一樣,我們不希望單一飲食文化的發生,那我們是不是也別再苦苦追求單一(呈現或篩選)的管道?
也許在看似不方便的現在,其實是相當方便的。
---
我今天去參加了一個會議,他們提出了一個Living Map的計畫。
計畫的想法與概念很簡單,就是希望可以為成大學生建立一個成大商圈的購物地圖。地圖裡標示了每家店的資訊(包括特價資訊、溫度、分貝等等)。
硬體技術的部份,其實沒有什麼好討論的,這樣的系統不太需要特別的技術。
它事實上是一個資訊整合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資訊的取得與散播。
資訊整合平台的概念,已經好多個禮拜出現在我們的討論當中,無論是化妝、衣服、學習等等。
我開始會想,為什麼我們無論在哪一個面向上,都感受到對資訊整合平台的需求?
是因為我們的資訊量不夠多?接受管道不夠好?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平台,用來收尋更多的資訊?
還是因為我們生活中的資訊量太多,多到我們需要一個整合性的平台來幫我們篩選?
就以化妝為例,我們都知道現在已經有許多零散的資訊,散布在生活各處,像是網路、電視節目、雜誌、化妝品櫃姐、親朋好友。那我們期望的平台,究竟是要幫我們把散落的資訊通通用一種管道呈現,還是告訴我們如何最有效率的取得需要的資訊?
把所有的資訊整合在一個平台上,就竟是擴展了我們,還是限制了我們?
就像愛蓮說的一樣,我們不希望單一飲食文化的發生,那我們是不是也別再苦苦追求單一(呈現或篩選)的管道?
也許在看似不方便的現在,其實是相當方便的。
---
未來衣料
---
我希望未來的衣料可以很進步,即使很薄也很保暖,即使很厚也很涼爽。
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在冬天穿著厚重的衣服,
也不用擔心夏天的短袖會讓人曬黑。
最重要的,我們可以不需要養那麼多的喀什米爾羊,讓地球不用那麼快得沙漠化。
不過,很奇怪的是,我們那麼先進的科技為什麼還是無法做出先進的布料?
人造纖維永遠不保暖、觸感不好、質感也不好,
什麼魔術抹布,到最後也是很難用。
不只是布料,我也希望能夠有高級的人造皮革。
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殺害那麼多的動物,只為了求取他們的皮毛。
以前人們從動植物上取得衣物的原料,讓自己得以蔽體保暖,或許還說得過去。
但現在的人們,多半都擁有相當大量的衣服,衣物的功能延伸到個人品味、身份地位象徵、時尚流行等等。那些消失的動植物的生命,一旦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就會有種可悲的感覺。
我希望科技的發展,不只是要讓生活更加的便利,也希望可以讓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續,當然生命也包括人類自己。
---
我希望未來的衣料可以很進步,即使很薄也很保暖,即使很厚也很涼爽。
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在冬天穿著厚重的衣服,
也不用擔心夏天的短袖會讓人曬黑。
最重要的,我們可以不需要養那麼多的喀什米爾羊,讓地球不用那麼快得沙漠化。
不過,很奇怪的是,我們那麼先進的科技為什麼還是無法做出先進的布料?
人造纖維永遠不保暖、觸感不好、質感也不好,
什麼魔術抹布,到最後也是很難用。
不只是布料,我也希望能夠有高級的人造皮革。
這樣我們就可以不用殺害那麼多的動物,只為了求取他們的皮毛。
以前人們從動植物上取得衣物的原料,讓自己得以蔽體保暖,或許還說得過去。
但現在的人們,多半都擁有相當大量的衣服,衣物的功能延伸到個人品味、身份地位象徵、時尚流行等等。那些消失的動植物的生命,一旦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就會有種可悲的感覺。
我希望科技的發展,不只是要讓生活更加的便利,也希望可以讓更多的生命得以延續,當然生命也包括人類自己。
---
2009年10月17日
關於電子書vs紙本書
---
本文摘自yahoo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7/5/1t5k7.html
紙本魅力難取代 電子書歐洲人不愛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法蘭克福16日專電)每到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全球的出版人對電子書的未來爭論不休。隨著索尼(Sony)和亞馬遜(Amazon)的電子書閱讀器在歐洲上市,電子書今年在書展上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儘管媒體一再稱讚電子書的優點,書商也有意將美國市場的經驗複製到歐洲,不過由於紙本無法取代的魅力,加上出版業憂心音樂產業遭非法下載的歷史重演,短期內電子書在歐洲市場的接受度仍相當有限。
法蘭克福書展的主人德國書商協會主席洪斐德(Gottfried Honnefelder)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電子書在美國普及的程度遠低於預期,德國出版業一年的營業額約100億歐元(近新台幣5000 億元),即使數位出版不斷成長,未來幾年所佔的比重仍很低。
歐洲讀者對電子書的接受度不高,除了閱讀習慣,也與歐洲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將書本視為文化財,而非商品。
索尼歐洲分公司公關經理勒平(Marthe Leppin)說,歐洲人將書本視為文化資產,而非市場自由交易的商品,像是德國法律就規定全國圖書不二價,不論實體或網路書店都嚴格遵守,不像美國動不動就打折,造成出版業的惡性競爭。
法國、英國、德國是電子書閱讀器最早上市的歐洲國家,根據勒平這幾天的觀察,比利時、北歐等國的經銷商,一直詢問代理的可能性,電子書的確是今年書展的熱門話題。
不過他說,歐洲人普遍認為,紙本的閱讀經驗無法取代,而且出版業擔心非法下載重傷音樂產業的歷史會重演,因此,歐洲出版社傾向不將電子書版本的價格訂的太低,暫時還不會像美國一樣,對電子書大打折扣。
儘管短期內電子書還不致於攻城掠地,不過長期來看,數位出版的趨勢已經不可擋,影音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傳播,甚至已經改變作家寫作的方式,這點從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就可看出。
洪斐德面對在展場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說,如果寫1000頁的小說,作家期待讀者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從頭讀到尾,不過如果只寫給習慣輕薄短小內容的讀者,寫作的方式當然會改變。
他堅信,有朝一日電子書一定會擁有廣大的讀者,「但對紙本的書來說最多是互補,不會帶來威脅。」
雖然電子書在未來勢必會發展,但紙本的書不會被完全取代
因為他有著樸實、以及在手中的存在感
以及他的傳統文化價值
就像文章內提到的
“除了閱讀習慣,也與歐洲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將書本視為文化財,而非商品。”
---
本文摘自yahoo新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1017/5/1t5k7.html
紙本魅力難取代 電子書歐洲人不愛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法蘭克福16日專電)每到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全球的出版人對電子書的未來爭論不休。隨著索尼(Sony)和亞馬遜(Amazon)的電子書閱讀器在歐洲上市,電子書今年在書展上再度成為熱門話題。
儘管媒體一再稱讚電子書的優點,書商也有意將美國市場的經驗複製到歐洲,不過由於紙本無法取代的魅力,加上出版業憂心音樂產業遭非法下載的歷史重演,短期內電子書在歐洲市場的接受度仍相當有限。
法蘭克福書展的主人德國書商協會主席洪斐德(Gottfried Honnefelder)在一場研討會上表示,電子書在美國普及的程度遠低於預期,德國出版業一年的營業額約100億歐元(近新台幣5000 億元),即使數位出版不斷成長,未來幾年所佔的比重仍很低。
歐洲讀者對電子書的接受度不高,除了閱讀習慣,也與歐洲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將書本視為文化財,而非商品。
索尼歐洲分公司公關經理勒平(Marthe Leppin)說,歐洲人將書本視為文化資產,而非市場自由交易的商品,像是德國法律就規定全國圖書不二價,不論實體或網路書店都嚴格遵守,不像美國動不動就打折,造成出版業的惡性競爭。
法國、英國、德國是電子書閱讀器最早上市的歐洲國家,根據勒平這幾天的觀察,比利時、北歐等國的經銷商,一直詢問代理的可能性,電子書的確是今年書展的熱門話題。
不過他說,歐洲人普遍認為,紙本的閱讀經驗無法取代,而且出版業擔心非法下載重傷音樂產業的歷史會重演,因此,歐洲出版社傾向不將電子書版本的價格訂的太低,暫時還不會像美國一樣,對電子書大打折扣。
儘管短期內電子書還不致於攻城掠地,不過長期來看,數位出版的趨勢已經不可擋,影音和數位內容透過網路傳播,甚至已經改變作家寫作的方式,這點從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就可看出。
洪斐德面對在展場上百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出版人說,如果寫1000頁的小說,作家期待讀者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的時間從頭讀到尾,不過如果只寫給習慣輕薄短小內容的讀者,寫作的方式當然會改變。
他堅信,有朝一日電子書一定會擁有廣大的讀者,「但對紙本的書來說最多是互補,不會帶來威脅。」
雖然電子書在未來勢必會發展,但紙本的書不會被完全取代
因為他有著樸實、以及在手中的存在感
以及他的傳統文化價值
就像文章內提到的
“除了閱讀習慣,也與歐洲對文化傳承的認知有關,將書本視為文化財,而非商品。”
---
2009年10月16日
智慧書桌
我想的跟「書桌」本身的功能比較沒有相關,而是著眼於書桌上可能用到的資料處理的延伸應用。我的構想前提是每張桌子都已具備有基本電腦文書處理的功能,也配有網際網路的支援,提供的服務是不同位置電腦所共同存放的一個「資料置物櫃」。這概念有點類似網路空間,但他不像FTP的使用,總需要資料的上傳、下載,或是需要網址、登入帳密…等等,而是提供更直觀的一個共用資料夾,讓使用者能在經常使用的幾個桌子(電腦)前存取與讀取資料。
舉個實例來說好了,像我現在念研究所,白天的時間大多都是待在實驗室,晚上的時間會回到住的地方,假日的時候也會定期的回家,這代表我經常使用的電腦就是這三個位址。而比起FTP的軟體服務,我則是偏好隨身碟的使用,因此資料常常需要利用隨身碟copy來copy去的,這不僅很不方便,也可能造成忘了存、忘了拔、忘了帶出門、忘了擺哪了……等等之類的情形,相信以上幾點大家都不陌生。更困擾我的是,我常在這三個電腦前「接力」工作,意思是我需要知道哪個才是「最新版」的文件,這總是讓我覺得很不方便,也常常因為copy到不是最新的文件而整天工作不順。
因此,有了這套服務,我們可以省去很多資料攜帶的麻煩,也不必擔心重要文件遺失或中毒而大費周章狡兔三窟,徒增資料update與否的困惱。因為我們的資料不是存到自己電腦的硬碟裡,而是寄放在server端的空間裡,想要的時候就可以讀取、修改,不需要的時候便可以輕鬆存取、寄放,就像是個無所不在的虛擬置物櫃。
---
2009年10月15日
智慧書桌構想草圖
使用情境:家中
在家裡是輕輕鬆鬆的可以在書桌前看自己想看的書
作自己想做的事
悠閒時還可以邊畫個圖邊喝杯咖啡
為避免有任何其他物品影響到手繪版的操作
所以把手繪版的範圍縮小
平時可以當一般桌子使用
需要時再開啟手繪版即可
書桌結合檯燈 電腦 及手繪版和掃描器的功能
使用介面也盡量簡單為主
目前需擬的只有鍵盤 以投影的方式呈現 以減少所占空間
未來書桌也許能有一套軟體,將自己當天在外面的筆記等等的資料自動分類
學生的資料也可以在連線上後,筆記的部分可以自動按照科目和日期自動分類
這樣一來可以省下不少歸類資料的時間,
也會比較有餘力去讀這些資料。
我個人是較喜歡實體的東西,感覺比較有安全感
書桌也許可以變的很高科技,但是原本桌子的功能無法完全消失或是被取代
畢竟我們還是會有些習慣,習慣在桌子上放些東西
放些文具,
放幾本喜歡的書,
才有書桌的感覺:)
---
未來衣想像
---
衣服可以大略的分為兩種功能
1.美觀(包括遮蔽身體、改變視覺感受、展示地位、職業制服...)
2.保護(包括保暖、擋雨、吸汗、散熱...)
因為只能選一種布料
經常就會出現矛盾的情形
比方說大雨中的演講 那應該穿雨衣或是西裝?
零下十度的車展走秀不知道要穿比基尼或是保暖衣物
所以我想未來的科技應該可以將美觀與保護的部分分開設計
每件衣服都有一層基本布料是主掌保護的功能
可以是雨衣、風衣、吸汗衫、各種厚度的布料
依據自然環境去做更換
而美觀的部分
有點類似隱形斗篷發出光線的概念
使眼睛接收你想呈現的衣服外觀
你想穿的衣服上網下載就可以了
當然也能做出皮膚的效果
未來我們可以在大熱天穿著吊嘎開會
看起來大家卻是西裝筆挺
憲兵可以穿著短褲拖鞋站哨
兩棲部隊的裝備隱蔽性更高 保護力更強
胖妹也能有火辣的比基尼裝扮
衣服的設計更加多元化、個人化
---
衣服可以大略的分為兩種功能
1.美觀(包括遮蔽身體、改變視覺感受、展示地位、職業制服...)
2.保護(包括保暖、擋雨、吸汗、散熱...)
因為只能選一種布料
經常就會出現矛盾的情形
比方說大雨中的演講 那應該穿雨衣或是西裝?
零下十度的車展走秀不知道要穿比基尼或是保暖衣物
所以我想未來的科技應該可以將美觀與保護的部分分開設計
每件衣服都有一層基本布料是主掌保護的功能
可以是雨衣、風衣、吸汗衫、各種厚度的布料
依據自然環境去做更換
而美觀的部分
有點類似隱形斗篷發出光線的概念
使眼睛接收你想呈現的衣服外觀
你想穿的衣服上網下載就可以了
當然也能做出皮膚的效果
未來我們可以在大熱天穿著吊嘎開會
看起來大家卻是西裝筆挺
憲兵可以穿著短褲拖鞋站哨
兩棲部隊的裝備隱蔽性更高 保護力更強
胖妹也能有火辣的比基尼裝扮
衣服的設計更加多元化、個人化
---
我的現在衣需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跟我有類似的想法過~
不管是走在路上還是從報章雜誌、電視劇等
常常會看到非常合意的衣服或是穿搭配件等
或是有時看到某件衣服,不禁想''要是它沒有蝴蝶結會更好看''
又或是自己買了一雙鞋,腦海中又不禁浮現出一套搭配這雙鞋子自己幻想的服裝
但同樣的,要去哪裡找一件一樣的衣服呢?
一件符合自己品味,與腦海中同樣材質、同樣版型、同樣花紋的衣服
當然,價錢也一樣合胃口
這又是一個需要靠大量資料蒐集系統的整合與開發
但不妨來想像一下
有一個平台、介面或是空間可以自己選擇衣服的元素並做搭配
而總結出來的一個圖像便可以開始搜尋
搜尋出相似度極高的產品資訊,包括地點、價位、購買方式等
是不是還不錯呢!
另外一個想法,在短暫假期的出遊
可能四天三夜、可能三天兩夜,長一點一個星期、一個月
因為是出遊,便會想要穿得美美的好拍出的紀念照都是那麼美
那麼衣櫃裡萬中選一的情形是多麼的激戰
想穿的衣服往往多於出去玩的天數,也可能往往少於出去玩的天數
這可怎麼辦呢~
衣服通常也是行李箱裡最占空間的一位
帶出門後,衣服總是少帶一件~
如果我們有一個移動衣櫃,走到哪都有衣服能挑選又沒有包袱的重量
是不是也不錯呢!
解決方法還可以有很多,哪怕是誇張的想像,說不定未來某一天都能由某種型式來達成~
智慧型書桌-圖書館
使用情境: 圖書館(適合各類型圖書館及兒童閱讀區)
此款智慧型書桌專位特定公共場所使用,其優勢為:
1. 可放置為各樓層的特定區塊,
2. 提供讀者(使用者)隨時掃描與存檔的便捷功能。
3. 由於安置於靜態的公共場所,
此款智慧型書桌專位特定公共場所使用,其優勢為:
1. 可放置為各樓層的特定區塊,
2. 提供讀者(使用者)隨時掃描與存檔的便捷功能。
3. 由於安置於靜態的公共場所,
故安靜、無聲的掃描功能為其強調的重點。
4. 鍵盤同為感應式的無聲按鍵。
5. 內嵌式的電腦提供圖書館資料檢索功能。
4. 鍵盤同為感應式的無聲按鍵。
5. 內嵌式的電腦提供圖書館資料檢索功能。
主要功能:
1.觸碰螢幕2.掃描3.資料可攜(USB、各類記憶卡插槽)
附加功能:
1.觸碰螢幕附加功能:
a.壓力感應級數高
b.辨識能力:手寫→字元轉換
c.分辨塗鴉並且儲存圖像
d.虛擬鉛筆盒:各種筆刷
2.掃描附加功能:
a.沒有蓋子的直覺使用
b.奈米桌面
c.感壓玻璃
3.尺寸設計:
配合使用者身材及行為(掃描工作、兒童繪圖、記號標示..),共有兩種規格。 a.殘障與兒童閱讀室規格:長40㎝×寬60×高70㎝
b.一般人士:長40㎝×寬60×高110㎝
4.虛擬實體轉換:
a.書本
b.鉛筆盒
5.周邊設備:
a.滑鼠鍵盤
b.壓力感應筆
c.各類記憶卡插槽
d.喇叭
e.USB
2009年10月14日
老師的角色
---
我媽是個退休的音樂老師,發了佛心在家裡用很低廉的價錢教鋼琴、小提琴和長笛。
小提琴和長笛是她這十年來才學的,所以雖然檢定考試(從11級開始,6級即為教師級)都有通過,但她其實都吹奏的不怎麼樣。
上次中秋回家和我媽聊天時,她說她有個小提琴的學生今年考過7級了。
我超驚訝的問她: 那妳不會教不起嗎?
我媽說: 會阿! 所以我只能叫他聽CD,然後告訴他哪裡拉不好,雖然我不能示範給他聽,但是我還是可以教阿!
我還是很驚訝的問她: 那學生都不會覺得這樣不好嗎?
我媽說: 會阿~但是因為經濟因素,沒辦法。 而且我這樣也是可以教阿,妳看他檢定也過了,明年要讓他過6級應該也不是問題。
我聽完之後感慨萬千。
音樂長期不受到重視、不被推廣,讓它只能成為有錢人的奢侈休閒這點先不談。
讓我思考最久的是,我們通常都認為"老師"這個角色應該是"知識的傳遞者",
老師就應該要熟知各項知識,在台上引經據典口沫橫飛的講課。
至少,我們也認為老師應該要具備,某個領域足夠的知識或技能。
一個連曲子都拉不出來的老師,怎麼可以教學生呢?
甚至學生的專業技能都比老師好了,老師還有什麼可以教給他?
但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老師"的角色。
若是擔任學習的輔助者,又有何不可?
或者,這樣其實更好。
這樣的話,學生可以擁有更多學習的主動權,
對於進度的掌握度更好,也會更積極。
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已經被安排好的課程和進度,完成已經設定好的作業。
當我們不停的談到E化的學習時,
應該要先行改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
讓學生可以主動式的學習,
如此,E化才有意義。
不然,就只是單純的把書本變成螢幕罷了。
第二個讓我思考良久的是,
我們自栩為走在時代先端的年輕人,我們接收最新的觀念和想法,
但看看我和我媽的對話,好像我才是個食古不化的老人似的。
我們那麼努力的想要跳脫框架,
該不會,我們只是在框框裡跳來跳去而已。
---
我媽是個退休的音樂老師,發了佛心在家裡用很低廉的價錢教鋼琴、小提琴和長笛。
小提琴和長笛是她這十年來才學的,所以雖然檢定考試(從11級開始,6級即為教師級)都有通過,但她其實都吹奏的不怎麼樣。
上次中秋回家和我媽聊天時,她說她有個小提琴的學生今年考過7級了。
我超驚訝的問她: 那妳不會教不起嗎?
我媽說: 會阿! 所以我只能叫他聽CD,然後告訴他哪裡拉不好,雖然我不能示範給他聽,但是我還是可以教阿!
我還是很驚訝的問她: 那學生都不會覺得這樣不好嗎?
我媽說: 會阿~但是因為經濟因素,沒辦法。 而且我這樣也是可以教阿,妳看他檢定也過了,明年要讓他過6級應該也不是問題。
我聽完之後感慨萬千。
音樂長期不受到重視、不被推廣,讓它只能成為有錢人的奢侈休閒這點先不談。
讓我思考最久的是,我們通常都認為"老師"這個角色應該是"知識的傳遞者",
老師就應該要熟知各項知識,在台上引經據典口沫橫飛的講課。
至少,我們也認為老師應該要具備,某個領域足夠的知識或技能。
一個連曲子都拉不出來的老師,怎麼可以教學生呢?
甚至學生的專業技能都比老師好了,老師還有什麼可以教給他?
但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老師"的角色。
若是擔任學習的輔助者,又有何不可?
或者,這樣其實更好。
這樣的話,學生可以擁有更多學習的主動權,
對於進度的掌握度更好,也會更積極。
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已經被安排好的課程和進度,完成已經設定好的作業。
當我們不停的談到E化的學習時,
應該要先行改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
讓學生可以主動式的學習,
如此,E化才有意義。
不然,就只是單純的把書本變成螢幕罷了。
第二個讓我思考良久的是,
我們自栩為走在時代先端的年輕人,我們接收最新的觀念和想法,
但看看我和我媽的對話,好像我才是個食古不化的老人似的。
我們那麼努力的想要跳脫框架,
該不會,我們只是在框框裡跳來跳去而已。
---
2009年10月13日
不用試穿的購物模式
---
在大小創意的網站的一則資訊(http://dxmonline.com/article/511203819/)介紹了愛迪達所發展的系統mi adidas(http://www.borissalchow.com/adidas.html )以觸控的方式,根據顧客跑步時的腳底形狀來挑選顧客適合的運動鞋。這簡直就像是精品店所謂量身打造的的訂製鞋,不過不同的是運動鞋大多為量產。但透過這種方式確實能夠更精準的購買合適的鞋,也遠比目測、或是現今能想出、能用的方法來的好得多。
也許未來鞋店都能夠備有一套這樣的系統,這樣不僅可以省下許多試鞋子的時間、而且也較衛生,比起一雙鞋子經由許多人試穿,降低試穿的人數也能減少微生物附著、滋生細菌、降低感染香港腳的可能性。當然,這樣的概念可以擴展到更大的層面,也許服飾、牛仔褲、乃至泳裝,都可以用類似的一套系統,不過服裝方面要考慮的範圍可能更加廣泛,因為每個人的身形都不太一樣,可能需要用到立體式掃描來判讀,然後知道這些訊息後店員可依照顧客的喜好再去挑選衣服。
更進階一點,也許可以將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資料輸進電腦裡,在網路購物時也不怕會有尺寸不合的問題,而需要在進一步去退換貨等等麻煩的程序;或是隨身攜帶一張晶片裡面有我們自己的資料,出去逛街時看到某家店的服飾風格很喜歡,就可以進去那家店並拿出晶片讓電腦SCAN,電腦會顯示出哪些適合自己的衣服及店內剩下多少的存貨,再由消費者自己去看、觸摸衣服的質料,這樣既可以享受到逛街的樂趣(到處看看美的東西),又能買到真正想要的衣服、鞋子。
---
在大小創意的網站的一則資訊(http://dxmonline.com/article/511203819/)介紹了愛迪達所發展的系統mi adidas(http://www.borissalchow.com/adidas.html )以觸控的方式,根據顧客跑步時的腳底形狀來挑選顧客適合的運動鞋。這簡直就像是精品店所謂量身打造的的訂製鞋,不過不同的是運動鞋大多為量產。但透過這種方式確實能夠更精準的購買合適的鞋,也遠比目測、或是現今能想出、能用的方法來的好得多。
也許未來鞋店都能夠備有一套這樣的系統,這樣不僅可以省下許多試鞋子的時間、而且也較衛生,比起一雙鞋子經由許多人試穿,降低試穿的人數也能減少微生物附著、滋生細菌、降低感染香港腳的可能性。當然,這樣的概念可以擴展到更大的層面,也許服飾、牛仔褲、乃至泳裝,都可以用類似的一套系統,不過服裝方面要考慮的範圍可能更加廣泛,因為每個人的身形都不太一樣,可能需要用到立體式掃描來判讀,然後知道這些訊息後店員可依照顧客的喜好再去挑選衣服。
更進階一點,也許可以將自己全身各部位的資料輸進電腦裡,在網路購物時也不怕會有尺寸不合的問題,而需要在進一步去退換貨等等麻煩的程序;或是隨身攜帶一張晶片裡面有我們自己的資料,出去逛街時看到某家店的服飾風格很喜歡,就可以進去那家店並拿出晶片讓電腦SCAN,電腦會顯示出哪些適合自己的衣服及店內剩下多少的存貨,再由消費者自己去看、觸摸衣服的質料,這樣既可以享受到逛街的樂趣(到處看看美的東西),又能買到真正想要的衣服、鞋子。
---
穿衣鏡
---
每日的生活,除了定時的早、中、晚三次煩惱要吃些什麼以外,起床梳洗後的重要大事,就是要動腦想一下今天要穿的衣服是哪一套。所謂:「女人的衣櫃裡,永遠少了一件衣服。」此言實在是千真萬確。
幾乎每天出門時,在衣櫃前挑來挑去就浪費了極多的時間。有時候心血來潮也想來點不一樣的裝扮,站在鏡子前面時,上衣、褲子拿來配來配去老是不盡如人意。最後出門的決定往往也是一件T恤和牛仔褲草草了事,終究與平日出門的打扮沒兩樣。日復一日,在朋友的印象裡,就變成了一個永遠穿T恤和牛仔褲的人。
有時候衣櫃的衣服實在是太多了,緊急時會翻不到想要找的那件衣服。有時隨意整理衣櫃時也會發現:「原來有這件衣服阿!」
這時如果一般同等人身的房間穿衣立鏡,可以增進一些科技的功能(內建照相機、閃光燈與微電腦),可以1:1比例,照下鏡前使用者的全身造型,可天天紀錄使用者的服裝造型,甚至連妝容都可清楚的拍照下來(我想這個產品可以說是智慧型梳妝台的延伸版),存檔在衣鏡系統裡。如果想參考上個禮拜或是更久以前的服裝造型搭配時,便可輕鬆的調閱觀看(人身由的1:1的比例,直接顯示於鏡面上)。這個穿衣鏡的功能就是「每日衣物行事曆」,記錄你的過去每日穿著,也可預約你日後穿著樣本,能隨時加入新拍的照片樣本。也可設定多組個人服裝紀錄,也適合整個家庭放置於公共空間來使用。
從過去歷日拍攝紀錄中檢視個人穿衣風格,出門前只要按按鏡子的觸控面板,便可輕鬆得知之前成功搭配的上、下衣物各有哪些實際的範例,省下不少試衣時間,也避免衣物穿脫於定妝後的顏色沾染。做到隨時把試衣滿意的造型存檔拍照紀錄,下次一有機會就可以調出來穿了。穿衣鏡可以讓你永遠知道你衣櫃裡有哪些衣物,只要花個幾分鐘,便可以直接排出週一到週五的不重複衣服搭配,讓每個OL每天可以多安心賴床20分鐘,依舊亮麗自信的出門。
---
每日的生活,除了定時的早、中、晚三次煩惱要吃些什麼以外,起床梳洗後的重要大事,就是要動腦想一下今天要穿的衣服是哪一套。所謂:「女人的衣櫃裡,永遠少了一件衣服。」此言實在是千真萬確。
幾乎每天出門時,在衣櫃前挑來挑去就浪費了極多的時間。有時候心血來潮也想來點不一樣的裝扮,站在鏡子前面時,上衣、褲子拿來配來配去老是不盡如人意。最後出門的決定往往也是一件T恤和牛仔褲草草了事,終究與平日出門的打扮沒兩樣。日復一日,在朋友的印象裡,就變成了一個永遠穿T恤和牛仔褲的人。
有時候衣櫃的衣服實在是太多了,緊急時會翻不到想要找的那件衣服。有時隨意整理衣櫃時也會發現:「原來有這件衣服阿!」
這時如果一般同等人身的房間穿衣立鏡,可以增進一些科技的功能(內建照相機、閃光燈與微電腦),可以1:1比例,照下鏡前使用者的全身造型,可天天紀錄使用者的服裝造型,甚至連妝容都可清楚的拍照下來(我想這個產品可以說是智慧型梳妝台的延伸版),存檔在衣鏡系統裡。如果想參考上個禮拜或是更久以前的服裝造型搭配時,便可輕鬆的調閱觀看(人身由的1:1的比例,直接顯示於鏡面上)。這個穿衣鏡的功能就是「每日衣物行事曆」,記錄你的過去每日穿著,也可預約你日後穿著樣本,能隨時加入新拍的照片樣本。也可設定多組個人服裝紀錄,也適合整個家庭放置於公共空間來使用。
從過去歷日拍攝紀錄中檢視個人穿衣風格,出門前只要按按鏡子的觸控面板,便可輕鬆得知之前成功搭配的上、下衣物各有哪些實際的範例,省下不少試衣時間,也避免衣物穿脫於定妝後的顏色沾染。做到隨時把試衣滿意的造型存檔拍照紀錄,下次一有機會就可以調出來穿了。穿衣鏡可以讓你永遠知道你衣櫃裡有哪些衣物,只要花個幾分鐘,便可以直接排出週一到週五的不重複衣服搭配,讓每個OL每天可以多安心賴床20分鐘,依舊亮麗自信的出門。
---
2009年10月12日
紅外線虛擬鍵盤
---
紅外線虛擬鍵盤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1&t=1296&p=3
我有查到一些之前他們提到的[紅外線虛擬鍵盤]的資料和討論。
好像從2002年開始就有許多家廠商在研發,似乎也都有上市販賣。
不過我找到的資料都是02、03年的,這幾年好像反而沒有人在討論。
這些討論串所提的資訊,我整理如下:
1.由一發射器(3*3*10cm)投射出虛擬鍵盤。
2.投射位置不限於平面。
3.發射器透過有線或無線(籃芽)傳輸到其它裝置(PDA、NB)上。
4.實際使用無困難、核心技術廠商未詳細說明。
5.充電一次後約可使用2小時。
6.可與其它裝置結合,如PDA、平板電腦等。
7.紅外線鍵盤不傷眼,且可依設定由PDA或NB發出敲擊聲。
---
紅外線虛擬鍵盤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1&t=1296&p=3
我有查到一些之前他們提到的[紅外線虛擬鍵盤]的資料和討論。
好像從2002年開始就有許多家廠商在研發,似乎也都有上市販賣。
不過我找到的資料都是02、03年的,這幾年好像反而沒有人在討論。
這些討論串所提的資訊,我整理如下:
1.由一發射器(3*3*10cm)投射出虛擬鍵盤。
2.投射位置不限於平面。
3.發射器透過有線或無線(籃芽)傳輸到其它裝置(PDA、NB)上。
4.實際使用無困難、核心技術廠商未詳細說明。
5.充電一次後約可使用2小時。
6.可與其它裝置結合,如PDA、平板電腦等。
7.紅外線鍵盤不傷眼,且可依設定由PDA或NB發出敲擊聲。
---
教育扼殺了創意
---
這是一段非常棒的演說,演說者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 肯。羅柏森爵士
雖然僅短短20多分鐘,但有讓人醒過來的感覺。 如果各位有時間,可以好好的把他聽完。
原來的寬螢幕轉出來太大了,因此我壓縮了檔案,所以畫面有點壓縮
,但不影響演說的精采程度,請各位品嘗。
影片內容應該是歸類在未來的教育,演講者用很詼諧的角度談教育,
跟產品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理念。
我用我的觀點簡單歸納一下影片的內容。人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被灌輸不能犯錯,
犯錯是很嚴重的ㄧ件事情。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公司裡最先懲罰犯錯的人,也最先
告訴你,不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如何或如何。也因此,我們越來越保守,當我
們知道框架界限在哪之後,我們便很少冒險。我們開始會事先預測可能或不可能,
正常或不正常,是否合理等問題。另外,這個星期六,我去台大應力所看我畢業前
做的體重計第一版原型,台大應力所一位施老師給了我許多的震撼,他發現2D動
畫在教育上有一些市場,因此找了insight一些設計背景的助理,開了一間
資本額僅140萬(由14位教授各出10萬)的小動畫公司。他很開心的跟我說
,玩一下看能搞出什麼名堂,很有趣對不對。
看到施文彬 老師這樣的做為讓我慚愧了,當初念我設計研究所前,便夢想畢業一
定要開一間設計公司。因此,我論文便是探討設計公司的環境不確定性,在這個過
程 中,我看到了社會的現實面,我因這篇論文走片了北台灣的各家設計公司,也因
此被真實的現狀給嚇到了。我好像扼殺了我大學畢業時所勾畫的種種理想。我看到
我所見的邊界,因為我認為我也會落在這個框架中,因此我不敢跳進去。
---
這是一段非常棒的演說,演說者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教育家 肯。羅柏森爵士
雖然僅短短20多分鐘,但有讓人醒過來的感覺。 如果各位有時間,可以好好的把他聽完。
原來的寬螢幕轉出來太大了,因此我壓縮了檔案,所以畫面有點壓縮
,但不影響演說的精采程度,請各位品嘗。
影片內容應該是歸類在未來的教育,演講者用很詼諧的角度談教育,
跟產品沒什麼關係,主要是理念。
我用我的觀點簡單歸納一下影片的內容。人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被灌輸不能犯錯,
犯錯是很嚴重的ㄧ件事情。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公司裡最先懲罰犯錯的人,也最先
告訴你,不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如何或如何。也因此,我們越來越保守,當我
們知道框架界限在哪之後,我們便很少冒險。我們開始會事先預測可能或不可能,
正常或不正常,是否合理等問題。另外,這個星期六,我去台大應力所看我畢業前
做的體重計第一版原型,台大應力所一位施老師給了我許多的震撼,他發現2D動
畫在教育上有一些市場,因此找了insight一些設計背景的助理,開了一間
資本額僅140萬(由14位教授各出10萬)的小動畫公司。他很開心的跟我說
,玩一下看能搞出什麼名堂,很有趣對不對。
看到施文彬 老師這樣的做為讓我慚愧了,當初念我設計研究所前,便夢想畢業一
定要開一間設計公司。因此,我論文便是探討設計公司的環境不確定性,在這個過
程 中,我看到了社會的現實面,我因這篇論文走片了北台灣的各家設計公司,也因
此被真實的現狀給嚇到了。我好像扼殺了我大學畢業時所勾畫的種種理想。我看到
我所見的邊界,因為我認為我也會落在這個框架中,因此我不敢跳進去。
---
2009年10月10日
智慧書桌-設計目標
使用情境:
1.課堂上學習
2.圖書館
必須達成的功能:
1.觸碰螢幕
2.掃描
3.可攜帶
依可攜帶程度區分為:
a.產品本身可攜
b.擁有感壓、掃描能力的顯示器
c.使用介面與資料可攜
d.資料可攜
附加功能:
1.觸碰螢幕附加功能:
a.壓力感應級數高
b.辨識能力:手寫→字元轉換
c.分辨塗鴉並且儲存圖像
d.虛擬鉛筆盒:各種筆刷
2.掃描附加功能:
a.沒有蓋子的直覺使用
b.奈米桌面
c.感壓玻璃
3.攜帶方式:
a.腳架
b.抽取式
c.可摺疊
d.遠端控制-連線速度快
4.尺寸可調設計:
配合使用者身材及行為(閱讀、寫字、畫圖...),產品自行調整
a.桌面高度
b.桌面大小
c.桌面傾斜角度
d.操作介面
5.虛擬實體轉換:
a.書本
b.鉛筆盒
6.周邊設備
a.滑鼠鍵盤
b.各種壓力感應筆
c.記憶卡插槽
d.USB
e.RFID
如果有遺漏的,再請各位幫忙補充
2009年10月9日
家裡的味道
---
學長跟愛蓮提到怎樣吃飯才會有家的味道
可能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覺
也可能是一個知道你喜歡吃什麼的媽媽
因為我真的是一個非常挑嘴的人
對我來說 如果每個店家都知道我喜歡吃什麼對我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所以我會希望未來能有一種機器可以隨時帶在身上
我進到每個店家
他就會告訴這個店家我喜歡吃什麼 什麼是我不碰的
我希望餐前能先給我一杯水或一碗湯
牛肉或蔬菜料理我不會多看一眼
不要加辣 不要加蔥 不要加黑醋之類的
............................還有超多的
平常看到的菜單可能有數十種菜色
但是經過我的先列條件
我的菜單就會變得非常簡單明確
依照我平常喜愛的口味作順序
我們都希望未來的生活更舒適美好
雖然並不一定能盡如人意
但是我真的不希望面對一個吃太空食物的未來
---
學長跟愛蓮提到怎樣吃飯才會有家的味道
可能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感覺
也可能是一個知道你喜歡吃什麼的媽媽
因為我真的是一個非常挑嘴的人
對我來說 如果每個店家都知道我喜歡吃什麼對我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
所以我會希望未來能有一種機器可以隨時帶在身上
我進到每個店家
他就會告訴這個店家我喜歡吃什麼 什麼是我不碰的
我希望餐前能先給我一杯水或一碗湯
牛肉或蔬菜料理我不會多看一眼
不要加辣 不要加蔥 不要加黑醋之類的
............................還有超多的
平常看到的菜單可能有數十種菜色
但是經過我的先列條件
我的菜單就會變得非常簡單明確
依照我平常喜愛的口味作順序
我們都希望未來的生活更舒適美好
雖然並不一定能盡如人意
但是我真的不希望面對一個吃太空食物的未來
---
2009年10月7日
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
DEAR:
致吟在網路上的部落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書評,是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三集的總書評,《曙光中的機器人》是第三集,雖然是科幻推理小說,但真正闡述的是人類在宇宙拓荒史中,重新尋找失落的~愛。
以下是轉錄的書評內容:
《曙光中的機器人》 主要是描述地球上的人類,在向宇宙拓展的開始之初,人類對於機器人科技的發展,在依賴與恐懼兩方面,呈現極端的衝突,因而發生暴動。導致想要高度發展與利用機器人的第一批人類,就來到奧羅拉星球,之後又開拓了包含索拉利等星球。而留在地球的人類,是極度反對與懼怕機器人的。這三個星球上的居民,最後發展出各異的人文與生活方式。
太空族(Spacers,移民外星的人類)視地球人為細菌與病原的帶原者,對於地球人愈來愈厭惡,不淮地球人離開地球進入外圍世界。
地球:
在地球上的人類,因為初期衝突造成的暴動,喪失對文明的信心。因此轉而生活在地下,並在城市上空建築鋼罩,與大自然完全隔離,城市內部使用人造日光,與空調。不再有四季與陰晴雨雪等氣候的變化、全球使用統一的標準時間再沒有時差的問題。幾十億的人口全部擠在各城市的鋼罩下生活,人口擁擠,有家庭生活並採行一夫一妻制度。
因為長期生活在人造環境中,再也無法面對太陽光,對於外面多變的天候,幾乎是達到驚恐的地步(空曠恐懼症)。
奧羅拉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50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不多,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寬闊,生活瑣事由機器人代勞。夫妻制,卻沒有所謂外遇的制約,夫妻的子女數有限額,要生小孩時必須先申請,孩子生下後統一集中由機器人照顧訓練,完全不與父母接觸,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也就沒有所謂亂倫的制約。性的隨便造成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甚至連『做愛』這件事都可以沒有愛。
索拉利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10,000 ,平均每一個人就有一萬個機器人為其提供服務。哇~!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稀少,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可想像人人都擁有一個王國。所有勞務都由分工極細的機器人代勞,人與人之間以視訊溝通,除非偶而的性事,否則夫妻也是不見面的。極力避免甚至極端害怕與人的接觸,因此,性愛不是變成公事,就是不得不又令人痛苦的人類接觸。生孩子是義務,檢驗合格的夫妻才能生育下一代,孩子生下來也是統一交由機器人篩選照顧。
當人類要向宇宙拓展的時候,到底要由誰擔任先鋒,才能造就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呢?
1. 刻苦耐勞不怕惡劣環境,而且冷靜理性,卻無欲無求、無愛無恨的機器人大隊?
2. 生活安逸、富裕,卻沒有企圖心也不懂得愛的太空族?
3. 還是,生活在擁擠城市,期望開發更大的空間讓自己與家人居住的地球人?
雖然三個星球各有不同的樣貌,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急欲掙脫某種束縛,竟連人類最基本的特質都一併捨棄,結果反而造成人性的扭曲與極度的壓抑。地球人放棄大自然,只能躲在鋼罩保護之下生活。而太空族捨棄與人的接觸,於是得不到愛,也忘記怎麼去愛。
機器人
既理性又有十足十的耐心,不會生氣也不會鬧脾氣,但是,卻缺少了人類直覺式的反應與跳躍式的思考能力,而人性中最可貴的特點:愛人的能力與想要被愛的渴望,也是付之闕如。長期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人類的個性與社會人文,會有什麼樣的演化。人類長期依賴機器人,從機器人身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忘記了如何去愛,因為機器人只有付出卻不懂得感受。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的肯定,人類的無厘頭與變化莫測,而且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其實是一種很可愛的特性。
而,愛的真諦是什麼?除了接受別人的愛以外,還要懂得付出,有了付出,心中才會真正的飽和,也會產生更大的愛。
摘自網路 http://www.ireading.cc/review/review.aspx?rid=47558
我則認為,地球、索拉利星球或奧羅拉星球的生活聽起來都很無趣,生活就好像行屍走肉。地球因為人類濫用文明的破壞而徹底改變了地形與地貌,完完全全生活在擁擠而狹小的人造空間裡。而奧羅拉星球的人們則因為經濟的富裕而可以選擇離開擁擠的地球,擁有許多可供使喚的機器人;愈有財力與權力的索拉利星球的人類,完全就是只能在「控制權」上累積生活的樂趣,不斷的搜集各類分工細緻的機器人來幫助人類享受所謂的舒適環境。
現代生活下的電子生活產品眾多,讓人每看一個就想要買回自己家裡。以廚房家電用品為例:明明就有電鍋,硬是覺得電子鍋的定時功能似乎更方便,買了一個電子鍋後,又因為微波爐加熱似乎更快,又多了一台微波爐;廚房就因為人類無止盡的需求,陸陸續續增加了一堆功能和同質性幾乎大同小異的電器產品。如果加上家裡其他成員的生活需求累購的電器產品,沒有倉庫來堆放這些小物,將是非常可怕的景觀。
其實索拉利與奧羅拉星球眾多分工精細的機器人,就像是每個家庭裡面的小家電。一個人從手機、電腦、手錶…算起,擁有的電子產物也不下二、三十樣。只是在科幻小書裡,以一個人就享有1萬個機器人來作為人類無止盡貪懶慾望的描繪。
不只在<土星公寓>,<機器人系列>裡面依舊也有貧富間的階級描繪,以後就算是科技再怎麼發達,窮人永遠都是存在的一群,而且是一大群。我想未來科技應該是要朝向人類共利互享的原則,而非權貴人士的享受而設計。兩個故事都告訴觀者,務必好好珍惜地球人共同享有的自然資源(陽光、空氣、水),這些是人類科技再怎麼厲害發展都創造不出的能量物質,人類須與自然和平共處。
要不然,未來的生活中,如果連「出去玩」都是在人造內空間裡,大家可能都體會不出老祖宗創出「踏青」這個名詞的意義,只能靠抽象的想像了。
致吟在網路上的部落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書評,是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三集的總書評,《曙光中的機器人》是第三集,雖然是科幻推理小說,但真正闡述的是人類在宇宙拓荒史中,重新尋找失落的~愛。
以下是轉錄的書評內容:
《曙光中的機器人》 主要是描述地球上的人類,在向宇宙拓展的開始之初,人類對於機器人科技的發展,在依賴與恐懼兩方面,呈現極端的衝突,因而發生暴動。導致想要高度發展與利用機器人的第一批人類,就來到奧羅拉星球,之後又開拓了包含索拉利等星球。而留在地球的人類,是極度反對與懼怕機器人的。這三個星球上的居民,最後發展出各異的人文與生活方式。
太空族(Spacers,移民外星的人類)視地球人為細菌與病原的帶原者,對於地球人愈來愈厭惡,不淮地球人離開地球進入外圍世界。
地球:
在地球上的人類,因為初期衝突造成的暴動,喪失對文明的信心。因此轉而生活在地下,並在城市上空建築鋼罩,與大自然完全隔離,城市內部使用人造日光,與空調。不再有四季與陰晴雨雪等氣候的變化、全球使用統一的標準時間再沒有時差的問題。幾十億的人口全部擠在各城市的鋼罩下生活,人口擁擠,有家庭生活並採行一夫一妻制度。
因為長期生活在人造環境中,再也無法面對太陽光,對於外面多變的天候,幾乎是達到驚恐的地步(空曠恐懼症)。
奧羅拉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50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不多,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寬闊,生活瑣事由機器人代勞。夫妻制,卻沒有所謂外遇的制約,夫妻的子女數有限額,要生小孩時必須先申請,孩子生下後統一集中由機器人照顧訓練,完全不與父母接觸,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也就沒有所謂亂倫的制約。性的隨便造成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甚至連『做愛』這件事都可以沒有愛。
索拉利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10,000 ,平均每一個人就有一萬個機器人為其提供服務。哇~!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稀少,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可想像人人都擁有一個王國。所有勞務都由分工極細的機器人代勞,人與人之間以視訊溝通,除非偶而的性事,否則夫妻也是不見面的。極力避免甚至極端害怕與人的接觸,因此,性愛不是變成公事,就是不得不又令人痛苦的人類接觸。生孩子是義務,檢驗合格的夫妻才能生育下一代,孩子生下來也是統一交由機器人篩選照顧。
當人類要向宇宙拓展的時候,到底要由誰擔任先鋒,才能造就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呢?
1. 刻苦耐勞不怕惡劣環境,而且冷靜理性,卻無欲無求、無愛無恨的機器人大隊?
2. 生活安逸、富裕,卻沒有企圖心也不懂得愛的太空族?
3. 還是,生活在擁擠城市,期望開發更大的空間讓自己與家人居住的地球人?
雖然三個星球各有不同的樣貌,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急欲掙脫某種束縛,竟連人類最基本的特質都一併捨棄,結果反而造成人性的扭曲與極度的壓抑。地球人放棄大自然,只能躲在鋼罩保護之下生活。而太空族捨棄與人的接觸,於是得不到愛,也忘記怎麼去愛。
機器人
既理性又有十足十的耐心,不會生氣也不會鬧脾氣,但是,卻缺少了人類直覺式的反應與跳躍式的思考能力,而人性中最可貴的特點:愛人的能力與想要被愛的渴望,也是付之闕如。長期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人類的個性與社會人文,會有什麼樣的演化。人類長期依賴機器人,從機器人身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忘記了如何去愛,因為機器人只有付出卻不懂得感受。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的肯定,人類的無厘頭與變化莫測,而且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其實是一種很可愛的特性。
而,愛的真諦是什麼?除了接受別人的愛以外,還要懂得付出,有了付出,心中才會真正的飽和,也會產生更大的愛。
摘自網路 http://www.ireading.cc/review/review.aspx?rid=47558
我則認為,地球、索拉利星球或奧羅拉星球的生活聽起來都很無趣,生活就好像行屍走肉。地球因為人類濫用文明的破壞而徹底改變了地形與地貌,完完全全生活在擁擠而狹小的人造空間裡。而奧羅拉星球的人們則因為經濟的富裕而可以選擇離開擁擠的地球,擁有許多可供使喚的機器人;愈有財力與權力的索拉利星球的人類,完全就是只能在「控制權」上累積生活的樂趣,不斷的搜集各類分工細緻的機器人來幫助人類享受所謂的舒適環境。
現代生活下的電子生活產品眾多,讓人每看一個就想要買回自己家裡。以廚房家電用品為例:明明就有電鍋,硬是覺得電子鍋的定時功能似乎更方便,買了一個電子鍋後,又因為微波爐加熱似乎更快,又多了一台微波爐;廚房就因為人類無止盡的需求,陸陸續續增加了一堆功能和同質性幾乎大同小異的電器產品。如果加上家裡其他成員的生活需求累購的電器產品,沒有倉庫來堆放這些小物,將是非常可怕的景觀。
其實索拉利與奧羅拉星球眾多分工精細的機器人,就像是每個家庭裡面的小家電。一個人從手機、電腦、手錶…算起,擁有的電子產物也不下二、三十樣。只是在科幻小書裡,以一個人就享有1萬個機器人來作為人類無止盡貪懶慾望的描繪。
不只在<土星公寓>,<機器人系列>裡面依舊也有貧富間的階級描繪,以後就算是科技再怎麼發達,窮人永遠都是存在的一群,而且是一大群。我想未來科技應該是要朝向人類共利互享的原則,而非權貴人士的享受而設計。兩個故事都告訴觀者,務必好好珍惜地球人共同享有的自然資源(陽光、空氣、水),這些是人類科技再怎麼厲害發展都創造不出的能量物質,人類須與自然和平共處。
要不然,未來的生活中,如果連「出去玩」都是在人造內空間裡,大家可能都體會不出老祖宗創出「踏青」這個名詞的意義,只能靠抽象的想像了。
2009年10月6日
吃飯VS社交
---
先前提到的問題,未來家裡誰煮飯?讓我想到我爸媽不一定在家裡吃飯,由於我母親一向認為人少很準備。所以當家裡小孩都在外地念書的同時,家裡僅有夫妻兩人之時,母親就不太喜歡煮飯,但我父親不喜歡吃外食。因此,他們倆就到處去串門子,今天到舅舅家吃,明天便到阿姨家吃,去的同時帶上一條魚或幾把菜去,一桌滿滿得感覺總比兩個人吃好。
吃飯-自古自今一直都是一個社交活動,在家中是親子互動的場合,到外面是三五好友聯絡感情的方式。現在家庭的組成越來越小,吃飯可能變成僅僅夫妻間的活動,或者吃飯可以打破家的格局,變成一項生活中的樂趣呢?
以下僅僅是我的觀察。
我父母自從家中最後一個小孩上大學後有了許多的改變,他們多了更多的朋友。這次中秋節我回家陪父母過節,以往都是在家門口隨便烤一烤,今年我們到爸爸的朋友家烤肉,20多人在鄉下三合院的大中庭玩的相當熱鬧,但這些人我大多不認識。
我發現當我們這些小孩不在時,他們已逐漸走出了我所知道的生活圈,媽媽現在煮飯不再僅僅是為了他們倆吃飯,常常是為了分送給朋友或親戚。我和我妹妹沒空陪他們吃飯,其實他們有其他人陪他們吃飯,這些陪我爸媽吃飯的叔叔伯伯阿姨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家裡的孩子都不在家,他們可能也很孤獨,餐桌前也剩下夫妻倆,我認為就因為大家的孩子都不在家了,他們才會聚在一起,一起吃飯、爬山、甚至是過節。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社群,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接近退休,小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都在思考他們的退休生活,開始培養更多的興趣 (例如種田),小孩可能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重心,他們也在創造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這些人的生活模式正在改變,跟上一代的爺爺奶奶不一樣,因為未來我們有大多數可能都不會跟父母同住,因此三代同堂的景象不再了,他們必須要適應不一樣的家庭模式,也如此他們可能會延生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生活型態。
這是過去所沒看過的轉變,也是我們可以去察覺反思的地方。
因為,我們在視訊的另一端陪他們吃飯真的這麼重要嗎?還是我們有空回家陪陪父母吃飯就可以了呢?因為平時他們可能也有他們的飯局呀,他們的生活可能不僅僅只有這個家而已了。
---
先前提到的問題,未來家裡誰煮飯?讓我想到我爸媽不一定在家裡吃飯,由於我母親一向認為人少很準備。所以當家裡小孩都在外地念書的同時,家裡僅有夫妻兩人之時,母親就不太喜歡煮飯,但我父親不喜歡吃外食。因此,他們倆就到處去串門子,今天到舅舅家吃,明天便到阿姨家吃,去的同時帶上一條魚或幾把菜去,一桌滿滿得感覺總比兩個人吃好。
吃飯-自古自今一直都是一個社交活動,在家中是親子互動的場合,到外面是三五好友聯絡感情的方式。現在家庭的組成越來越小,吃飯可能變成僅僅夫妻間的活動,或者吃飯可以打破家的格局,變成一項生活中的樂趣呢?
以下僅僅是我的觀察。
我父母自從家中最後一個小孩上大學後有了許多的改變,他們多了更多的朋友。這次中秋節我回家陪父母過節,以往都是在家門口隨便烤一烤,今年我們到爸爸的朋友家烤肉,20多人在鄉下三合院的大中庭玩的相當熱鬧,但這些人我大多不認識。
我發現當我們這些小孩不在時,他們已逐漸走出了我所知道的生活圈,媽媽現在煮飯不再僅僅是為了他們倆吃飯,常常是為了分送給朋友或親戚。我和我妹妹沒空陪他們吃飯,其實他們有其他人陪他們吃飯,這些陪我爸媽吃飯的叔叔伯伯阿姨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家裡的孩子都不在家,他們可能也很孤獨,餐桌前也剩下夫妻倆,我認為就因為大家的孩子都不在家了,他們才會聚在一起,一起吃飯、爬山、甚至是過節。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社群,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接近退休,小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都在思考他們的退休生活,開始培養更多的興趣 (例如種田),小孩可能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重心,他們也在創造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這些人的生活模式正在改變,跟上一代的爺爺奶奶不一樣,因為未來我們有大多數可能都不會跟父母同住,因此三代同堂的景象不再了,他們必須要適應不一樣的家庭模式,也如此他們可能會延生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生活型態。
這是過去所沒看過的轉變,也是我們可以去察覺反思的地方。
因為,我們在視訊的另一端陪他們吃飯真的這麼重要嗎?還是我們有空回家陪陪父母吃飯就可以了呢?因為平時他們可能也有他們的飯局呀,他們的生活可能不僅僅只有這個家而已了。
---
2009年10月4日
童每天吃零食 長大易現暴力犯罪
---
更新日期:2009/10/02 06:00
小孩每天吃甜食,長大更容易出現暴力犯罪。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卡地夫(CardiffUniversity)大學研究人員分析17500人資料,結果發現大約19500人當中,若在10歲大時常吃糖果、餅乾、巧克力等甜食,到了34歲,69%的人出現暴力傾向,也常因暴力行為惹麻煩。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英國精神醫學期刊」(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研究人員解釋,每天都給小孩子吃甜食,從小沒有學會「延遲滿足」,只要吵鬧就有糖吃,性格上就會顯得比較衝動,較容易出現暴力傾向、違法行為。
研究人員將父母行為、教育程度等也都列入考量範圍。研究人員推測,也可能是因為甜食很容易讓人上癮,有甜食癮頭的人也容易對其他事物上癮,而上癮行為導致成人變得更具侵略性。
研究人員賽門‧摩爾(SimonMoore)博士表示,若能改善孩子的飲食,讓孩子攝取不同營養,不但可以促進孩子身體健康,說不定還能減少侵略行為。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研究中心教授艾倫‧馬昂‧戴維斯(AlanMary-on-Davis)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表示,也可能是因為小孩子原本已有侵略性格和一些心理障礙,因此需要吃更多甜食、巧克力才能保持安靜。
未來還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才能了解背後真正的因果關係。
http://news.msn.com.tw/news1434214.aspx
---
更新日期:2009/10/02 06:00
小孩每天吃甜食,長大更容易出現暴力犯罪。根據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卡地夫(CardiffUniversity)大學研究人員分析17500人資料,結果發現大約19500人當中,若在10歲大時常吃糖果、餅乾、巧克力等甜食,到了34歲,69%的人出現暴力傾向,也常因暴力行為惹麻煩。
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一期的「英國精神醫學期刊」(BritishJournalofPsychiatry)。研究人員解釋,每天都給小孩子吃甜食,從小沒有學會「延遲滿足」,只要吵鬧就有糖吃,性格上就會顯得比較衝動,較容易出現暴力傾向、違法行為。
研究人員將父母行為、教育程度等也都列入考量範圍。研究人員推測,也可能是因為甜食很容易讓人上癮,有甜食癮頭的人也容易對其他事物上癮,而上癮行為導致成人變得更具侵略性。
研究人員賽門‧摩爾(SimonMoore)博士表示,若能改善孩子的飲食,讓孩子攝取不同營養,不但可以促進孩子身體健康,說不定還能減少侵略行為。
不過英國公共衛生研究中心教授艾倫‧馬昂‧戴維斯(AlanMary-on-Davis)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表示,也可能是因為小孩子原本已有侵略性格和一些心理障礙,因此需要吃更多甜食、巧克力才能保持安靜。
未來還需要更多深入研究才能了解背後真正的因果關係。
http://news.msn.com.tw/news1434214.aspx
---
2009年10月2日
未來食在很難想像
---
哈哈!
標題充分反映了這次議題所帶給我的衝擊,
實在很強烈。
常常在meeting上,
聽到大家對未來的想望,
都不禁覺得有點悲哀。
原來我們未來所謂的科技,
會演變成只是為了人類基本的生存而已,
想到這就覺得挺難過的..。
言歸正傳,
惆悵歸惆悵,
未來的現實還是得面對的。
哈哈!
我總是在想,
人類號稱萬物之王,
遠觀來說似乎沒有什麼事做不到的,
然而為什麼對於「養活自己」這麼簡單的事,
卻偏偏如此依賴呢?
我們依賴動物的蛋白質,
植物水果的纖維質維生素,
以及他們的能量。
每到動物疫情或是風災雨禍,
物資的缺凡總是牽制著我們..,
為什麼呢?
因為到今天,
我們仍就沒辦法真正做到「自給自足」。
我想像有那天,
人類只要走出戶外,
照照陽光,
便可以獲得一天、一個禮拜、甚至更多的能量。
也可以藉由陽光的催化,
讓我們感受到我們想要的美味。
於是,
我們不再需要買菜、煮飯、約吃飯、洗碗,
更多的戶外活動就可以滿足我們對於食的需求,
既便利又健康,
也可以增進家人朋友間的互動,
想起來還真不賴。 ^^
---
哈哈!
標題充分反映了這次議題所帶給我的衝擊,
實在很強烈。
常常在meeting上,
聽到大家對未來的想望,
都不禁覺得有點悲哀。
原來我們未來所謂的科技,
會演變成只是為了人類基本的生存而已,
想到這就覺得挺難過的..。
言歸正傳,
惆悵歸惆悵,
未來的現實還是得面對的。
哈哈!
我總是在想,
人類號稱萬物之王,
遠觀來說似乎沒有什麼事做不到的,
然而為什麼對於「養活自己」這麼簡單的事,
卻偏偏如此依賴呢?
我們依賴動物的蛋白質,
植物水果的纖維質維生素,
以及他們的能量。
每到動物疫情或是風災雨禍,
物資的缺凡總是牽制著我們..,
為什麼呢?
因為到今天,
我們仍就沒辦法真正做到「自給自足」。
我想像有那天,
人類只要走出戶外,
照照陽光,
便可以獲得一天、一個禮拜、甚至更多的能量。
也可以藉由陽光的催化,
讓我們感受到我們想要的美味。
於是,
我們不再需要買菜、煮飯、約吃飯、洗碗,
更多的戶外活動就可以滿足我們對於食的需求,
既便利又健康,
也可以增進家人朋友間的互動,
想起來還真不賴。 ^^
---
廢寢忘食?!
---
忙碌的工作真的無法中斷但又遇到用餐時間的時候,很多人都希望此時有一樣簡便又營養美味(其實只要不難吃就好了)的食物(或稱代餐)能夠在短時間內補充營養補充體力,所以現代很多廠商便推出許多五花八門的代餐或是補充凍飲之類的東西。
例如果凍狀的機能性凍飲就成為大眾市場新寵,這原本是職業運動選手在賽事進行間,無法大量進食、又需要補充體力時,就將鋁箔袋中能量補充果凍,迅速擠入口中吃掉。
每天在職場上衝撞的日本上班族,首先想到自己也適合這類產品,有些人甚至把它當作早餐。引進台灣後,不僅上班族,單車族及高爾夫族也會在周末湧進超商,購買凍飲補充體力。此外,感冒胃口欠佳、挑食的小朋友,也容易被凍飲口感吸引,買來當代餐吃。
其他種類的代餐,無論是沖泡式的,或是包裝成小包裝的機能營養餅乾或是營養棒(五穀棒、燕麥水果棒、大豆高蛋白營養補充棒等)也越來越流行,強調添加纖維、各種維他命、維生素、酚、礦物質、鐵等等機能性成份。無論是為了營養補充迎合現代人講究養生的需求,或是為了節省用餐時間、為了減肥等各種理由,消費者族群及其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可是他仍然無法代替天然食物或是一般的零食,許多專家仍表示均衡飲食、多運動,仍是健康的不二法則,並不鼓勵過分攝取營養補充品。人吃東西很多時候是為求心理上的滿足(例如說甜食使大腦分泌血清素使人感到幸福),很多實驗也顯示嗅覺和視覺對於“飽足感”有很大、很重要的“貢獻”,真正的飽足是由大腦決定的,唯有大腦被滿足了他才會下達停止進食的命令。
人一天再如何忙碌,抽出三個小時享用三餐我覺得是有必要的,不單單只是天然營養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或是其他生理健康的考量,更多的部份是希望以鼓勵大家放鬆進食來適當抒發壓力、休息。現代人生活壓力如此龐大,許多文明病、心裡疾病也不斷發生。如果在不斷推出那種簡單的代餐,反而變相鼓勵工作狂熱者瘋狂工作甚至不回家吃飯(失去家庭關係的維持),造成更多問題。
---
忙碌的工作真的無法中斷但又遇到用餐時間的時候,很多人都希望此時有一樣簡便又營養美味(其實只要不難吃就好了)的食物(或稱代餐)能夠在短時間內補充營養補充體力,所以現代很多廠商便推出許多五花八門的代餐或是補充凍飲之類的東西。
例如果凍狀的機能性凍飲就成為大眾市場新寵,這原本是職業運動選手在賽事進行間,無法大量進食、又需要補充體力時,就將鋁箔袋中能量補充果凍,迅速擠入口中吃掉。
每天在職場上衝撞的日本上班族,首先想到自己也適合這類產品,有些人甚至把它當作早餐。引進台灣後,不僅上班族,單車族及高爾夫族也會在周末湧進超商,購買凍飲補充體力。此外,感冒胃口欠佳、挑食的小朋友,也容易被凍飲口感吸引,買來當代餐吃。
其他種類的代餐,無論是沖泡式的,或是包裝成小包裝的機能營養餅乾或是營養棒(五穀棒、燕麥水果棒、大豆高蛋白營養補充棒等)也越來越流行,強調添加纖維、各種維他命、維生素、酚、礦物質、鐵等等機能性成份。無論是為了營養補充迎合現代人講究養生的需求,或是為了節省用餐時間、為了減肥等各種理由,消費者族群及其需求量也越來越大。
可是他仍然無法代替天然食物或是一般的零食,許多專家仍表示均衡飲食、多運動,仍是健康的不二法則,並不鼓勵過分攝取營養補充品。人吃東西很多時候是為求心理上的滿足(例如說甜食使大腦分泌血清素使人感到幸福),很多實驗也顯示嗅覺和視覺對於“飽足感”有很大、很重要的“貢獻”,真正的飽足是由大腦決定的,唯有大腦被滿足了他才會下達停止進食的命令。
人一天再如何忙碌,抽出三個小時享用三餐我覺得是有必要的,不單單只是天然營養比較容易被人體吸收或是其他生理健康的考量,更多的部份是希望以鼓勵大家放鬆進食來適當抒發壓力、休息。現代人生活壓力如此龐大,許多文明病、心裡疾病也不斷發生。如果在不斷推出那種簡單的代餐,反而變相鼓勵工作狂熱者瘋狂工作甚至不回家吃飯(失去家庭關係的維持),造成更多問題。
---
2009年10月1日
未來食
---
關於未來的吃食走向,我一直是處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狀態。會簡化還是複雜化?人們會更忽略吃還是更重視吃呢?
快捷的交通設施、媒體傳輸、電腦週邊軟硬體,許多發明與進化的原意是為了讓人們生活腳步更快速,節省時間而不需要浪費在等待上;但多出的時間呢?人們似乎又拿去忙其他的事了,有時候忙到連吃飯時間都空不出來,甚至沒有吃飯的食慾跟心情,但「食」這個生活步驟是不能被跳過的,於是我將人分了兩個部分做想像,「沒有時間卻還是得吃的人」與「有閒情逸致享受吃的人」。
「沒有時間卻還是得吃的人」,這類人所需要的食物跟老師所想像的太空食物差不多,但是我的想像較無趣了一些,但更有效率。之前有提過再拿出來用一次,是膠囊藥品類的易吞食物,只需要花兩秒喝水一齊吞下,它便會提供身體需要的營養素並帶來飽足感,若我在中午只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我會選擇吃這種產品,幫自己省事省力,儘管過程中並無任何享受及樂趣。
但在生活上的大多時候,我們是在享受「吃」的過程而非純粹滿足身體需要(當然這兩者能合併更好)然而當今好吃吸引人的食物多重口味且不健康,如何能在享受的過程又能避免掉身體的負面吸收?我目前想到的兩個方案是虛擬食物跟人工胃袋,但詳細情境還未統整出來(腦袋一直跳過不同的情景)。
看看大家有沒有不一樣的想法,一起討論看看吧。
---
關於未來的吃食走向,我一直是處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狀態。會簡化還是複雜化?人們會更忽略吃還是更重視吃呢?
快捷的交通設施、媒體傳輸、電腦週邊軟硬體,許多發明與進化的原意是為了讓人們生活腳步更快速,節省時間而不需要浪費在等待上;但多出的時間呢?人們似乎又拿去忙其他的事了,有時候忙到連吃飯時間都空不出來,甚至沒有吃飯的食慾跟心情,但「食」這個生活步驟是不能被跳過的,於是我將人分了兩個部分做想像,「沒有時間卻還是得吃的人」與「有閒情逸致享受吃的人」。
「沒有時間卻還是得吃的人」,這類人所需要的食物跟老師所想像的太空食物差不多,但是我的想像較無趣了一些,但更有效率。之前有提過再拿出來用一次,是膠囊藥品類的易吞食物,只需要花兩秒喝水一齊吞下,它便會提供身體需要的營養素並帶來飽足感,若我在中午只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我會選擇吃這種產品,幫自己省事省力,儘管過程中並無任何享受及樂趣。
但在生活上的大多時候,我們是在享受「吃」的過程而非純粹滿足身體需要(當然這兩者能合併更好)然而當今好吃吸引人的食物多重口味且不健康,如何能在享受的過程又能避免掉身體的負面吸收?我目前想到的兩個方案是虛擬食物跟人工胃袋,但詳細情境還未統整出來(腦袋一直跳過不同的情景)。
看看大家有沒有不一樣的想法,一起討論看看吧。
---
食在很健康
---
中國人有句老話:「病從口入」,而自古以來中國的中醫界,就有所謂『藥食同源』的觀念,認為藥物與食物同樣屬於自然界的植物。
在西方,出生於西元前460年的希臘名醫希波克拉提斯 (Hippocrates)同樣曾經說過:「讓你的食物成為你的醫藥。」
東西兩方的古老文化中均談到食物是維持人類生活與健康的不可或缺物。從飲食的歷史中可發現:越是簡單,清淡的飲食,對人類的健康則越有助益。不適當的食物引起疾病,適當的食物也可以治病。由於食物的屬性遠比藥物小,不但可當主食長期食用,而且同樣兼具保養及治療的作用,能提昇人體的免疫力、遠離疾病,達到預防保健的功效。
(http://blog.roodo.com/918/archives/2178089.html)
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繁忙,外食也幾乎取代了三餐,日常飲食不是暴飲暴食、過分油膩,就是三餐不定時、營養不均衡,肉類攝取過多,蔬菜、穀類等天然纖維攝取過少,經年累月下來,便造成體質虛寒、甚至引發慢性疾病。雖然知道這樣吃對身體不好,但依舊難避免外食的問題發生;尤其是職業婦女一下了班還要匆匆忙忙四處張羅全家的晚餐:有些到A店買炒麵,到B店買湯,然後還要順路到麵包店買個明天孩子上學要吃的麵包和牛奶。機車的置物籃或前座掛滿大包小包冷熱交替的食物,想到要鑽入尖峰時段就已車水馬龍的車陣裡更令人心感煩躁。
其實雖然大街小巷中有數不盡的小吃與餐廳,但人們依舊要天天思考:「今天要吃什麼?」、「下午的小點心要換吃哪一間?」具養生觀念的某些人:「這樣搭配營養均衡嗎?」「是不是要到素食店多包一點青菜?」關於解決三餐這件事,人類至少要花上1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其中還不包括交通來回、思考要吃什麼、準備食材或收拾餐具的時間。
現代雖然有「泡麵」這種即沖即食的重口味食物,能方便的讓人達到填飽肚子的目的,也滿足了味蕾的欲望。但是泡麵碳水化合物過多、缺乏足夠膳食纖維、營養成分不全面與添加物過多的問題,造成其非正餐代替品的首選。而所謂的太空科技食物雖然有較多的營養素,但是居高不下的價格、單調平凡的口味及顏色造型與不能熱食的特性(散發不出誘人的香味),也無法快速的取代一般家庭餐桌上的熱食佳餚,目前也只能是某些特定族群(減重者、輕食主義者)的代餐或點心吧!
現代人吃東西好像只求能填飽肚子就好;或能快速的外帶離開,求邊走邊吃或帶回辦公室邊盯著電腦螢幕吃。未來如果能研發出平價(大約泡麵價格),幫消費者算好一餐的量就是人體整天所需要的營養素的美味代餐(結合太空食物的高科技),每一份裡面包含有液狀的飲料(一罐,即開即飲)、可咀嚼式的塊狀食物(吃起來像麵包,有各式口味),附上每月推出的無熱量高營養餐後小甜點。這樣的健康營養超值組合想必可吸引不少族群的購買。
---
中國人有句老話:「病從口入」,而自古以來中國的中醫界,就有所謂『藥食同源』的觀念,認為藥物與食物同樣屬於自然界的植物。
在西方,出生於西元前460年的希臘名醫希波克拉提斯 (Hippocrates)同樣曾經說過:「讓你的食物成為你的醫藥。」
東西兩方的古老文化中均談到食物是維持人類生活與健康的不可或缺物。從飲食的歷史中可發現:越是簡單,清淡的飲食,對人類的健康則越有助益。不適當的食物引起疾病,適當的食物也可以治病。由於食物的屬性遠比藥物小,不但可當主食長期食用,而且同樣兼具保養及治療的作用,能提昇人體的免疫力、遠離疾病,達到預防保健的功效。
(http://blog.roodo.com/918/archives/2178089.html)
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繁忙,外食也幾乎取代了三餐,日常飲食不是暴飲暴食、過分油膩,就是三餐不定時、營養不均衡,肉類攝取過多,蔬菜、穀類等天然纖維攝取過少,經年累月下來,便造成體質虛寒、甚至引發慢性疾病。雖然知道這樣吃對身體不好,但依舊難避免外食的問題發生;尤其是職業婦女一下了班還要匆匆忙忙四處張羅全家的晚餐:有些到A店買炒麵,到B店買湯,然後還要順路到麵包店買個明天孩子上學要吃的麵包和牛奶。機車的置物籃或前座掛滿大包小包冷熱交替的食物,想到要鑽入尖峰時段就已車水馬龍的車陣裡更令人心感煩躁。
其實雖然大街小巷中有數不盡的小吃與餐廳,但人們依舊要天天思考:「今天要吃什麼?」、「下午的小點心要換吃哪一間?」具養生觀念的某些人:「這樣搭配營養均衡嗎?」「是不是要到素食店多包一點青菜?」關於解決三餐這件事,人類至少要花上1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其中還不包括交通來回、思考要吃什麼、準備食材或收拾餐具的時間。
現代雖然有「泡麵」這種即沖即食的重口味食物,能方便的讓人達到填飽肚子的目的,也滿足了味蕾的欲望。但是泡麵碳水化合物過多、缺乏足夠膳食纖維、營養成分不全面與添加物過多的問題,造成其非正餐代替品的首選。而所謂的太空科技食物雖然有較多的營養素,但是居高不下的價格、單調平凡的口味及顏色造型與不能熱食的特性(散發不出誘人的香味),也無法快速的取代一般家庭餐桌上的熱食佳餚,目前也只能是某些特定族群(減重者、輕食主義者)的代餐或點心吧!
現代人吃東西好像只求能填飽肚子就好;或能快速的外帶離開,求邊走邊吃或帶回辦公室邊盯著電腦螢幕吃。未來如果能研發出平價(大約泡麵價格),幫消費者算好一餐的量就是人體整天所需要的營養素的美味代餐(結合太空食物的高科技),每一份裡面包含有液狀的飲料(一罐,即開即飲)、可咀嚼式的塊狀食物(吃起來像麵包,有各式口味),附上每月推出的無熱量高營養餐後小甜點。這樣的健康營養超值組合想必可吸引不少族群的購買。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