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致吟在網路上的部落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書評,是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三集的總書評,《曙光中的機器人》是第三集,雖然是科幻推理小說,但真正闡述的是人類在宇宙拓荒史中,重新尋找失落的~愛。
以下是轉錄的書評內容:
《曙光中的機器人》 主要是描述地球上的人類,在向宇宙拓展的開始之初,人類對於機器人科技的發展,在依賴與恐懼兩方面,呈現極端的衝突,因而發生暴動。導致想要高度發展與利用機器人的第一批人類,就來到奧羅拉星球,之後又開拓了包含索拉利等星球。而留在地球的人類,是極度反對與懼怕機器人的。這三個星球上的居民,最後發展出各異的人文與生活方式。
太空族(Spacers,移民外星的人類)視地球人為細菌與病原的帶原者,對於地球人愈來愈厭惡,不淮地球人離開地球進入外圍世界。
地球:
在地球上的人類,因為初期衝突造成的暴動,喪失對文明的信心。因此轉而生活在地下,並在城市上空建築鋼罩,與大自然完全隔離,城市內部使用人造日光,與空調。不再有四季與陰晴雨雪等氣候的變化、全球使用統一的標準時間再沒有時差的問題。幾十億的人口全部擠在各城市的鋼罩下生活,人口擁擠,有家庭生活並採行一夫一妻制度。
因為長期生活在人造環境中,再也無法面對太陽光,對於外面多變的天候,幾乎是達到驚恐的地步(空曠恐懼症)。
奧羅拉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50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不多,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寬闊,生活瑣事由機器人代勞。夫妻制,卻沒有所謂外遇的制約,夫妻的子女數有限額,要生小孩時必須先申請,孩子生下後統一集中由機器人照顧訓練,完全不與父母接觸,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也就沒有所謂亂倫的制約。性的隨便造成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甚至連『做愛』這件事都可以沒有愛。
索拉利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10,000 ,平均每一個人就有一萬個機器人為其提供服務。哇~!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稀少,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可想像人人都擁有一個王國。所有勞務都由分工極細的機器人代勞,人與人之間以視訊溝通,除非偶而的性事,否則夫妻也是不見面的。極力避免甚至極端害怕與人的接觸,因此,性愛不是變成公事,就是不得不又令人痛苦的人類接觸。生孩子是義務,檢驗合格的夫妻才能生育下一代,孩子生下來也是統一交由機器人篩選照顧。
當人類要向宇宙拓展的時候,到底要由誰擔任先鋒,才能造就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呢?
1. 刻苦耐勞不怕惡劣環境,而且冷靜理性,卻無欲無求、無愛無恨的機器人大隊?
2. 生活安逸、富裕,卻沒有企圖心也不懂得愛的太空族?
3. 還是,生活在擁擠城市,期望開發更大的空間讓自己與家人居住的地球人?
雖然三個星球各有不同的樣貌,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急欲掙脫某種束縛,竟連人類最基本的特質都一併捨棄,結果反而造成人性的扭曲與極度的壓抑。地球人放棄大自然,只能躲在鋼罩保護之下生活。而太空族捨棄與人的接觸,於是得不到愛,也忘記怎麼去愛。
機器人
既理性又有十足十的耐心,不會生氣也不會鬧脾氣,但是,卻缺少了人類直覺式的反應與跳躍式的思考能力,而人性中最可貴的特點:愛人的能力與想要被愛的渴望,也是付之闕如。長期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人類的個性與社會人文,會有什麼樣的演化。人類長期依賴機器人,從機器人身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忘記了如何去愛,因為機器人只有付出卻不懂得感受。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的肯定,人類的無厘頭與變化莫測,而且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其實是一種很可愛的特性。
而,愛的真諦是什麼?除了接受別人的愛以外,還要懂得付出,有了付出,心中才會真正的飽和,也會產生更大的愛。
摘自網路 http://www.ireading.cc/review/review.aspx?rid=47558
我則認為,地球、索拉利星球或奧羅拉星球的生活聽起來都很無趣,生活就好像行屍走肉。地球因為人類濫用文明的破壞而徹底改變了地形與地貌,完完全全生活在擁擠而狹小的人造空間裡。而奧羅拉星球的人們則因為經濟的富裕而可以選擇離開擁擠的地球,擁有許多可供使喚的機器人;愈有財力與權力的索拉利星球的人類,完全就是只能在「控制權」上累積生活的樂趣,不斷的搜集各類分工細緻的機器人來幫助人類享受所謂的舒適環境。
現代生活下的電子生活產品眾多,讓人每看一個就想要買回自己家裡。以廚房家電用品為例:明明就有電鍋,硬是覺得電子鍋的定時功能似乎更方便,買了一個電子鍋後,又因為微波爐加熱似乎更快,又多了一台微波爐;廚房就因為人類無止盡的需求,陸陸續續增加了一堆功能和同質性幾乎大同小異的電器產品。如果加上家裡其他成員的生活需求累購的電器產品,沒有倉庫來堆放這些小物,將是非常可怕的景觀。
其實索拉利與奧羅拉星球眾多分工精細的機器人,就像是每個家庭裡面的小家電。一個人從手機、電腦、手錶…算起,擁有的電子產物也不下二、三十樣。只是在科幻小書裡,以一個人就享有1萬個機器人來作為人類無止盡貪懶慾望的描繪。
不只在<土星公寓>,<機器人系列>裡面依舊也有貧富間的階級描繪,以後就算是科技再怎麼發達,窮人永遠都是存在的一群,而且是一大群。我想未來科技應該是要朝向人類共利互享的原則,而非權貴人士的享受而設計。兩個故事都告訴觀者,務必好好珍惜地球人共同享有的自然資源(陽光、空氣、水),這些是人類科技再怎麼厲害發展都創造不出的能量物質,人類須與自然和平共處。
要不然,未來的生活中,如果連「出去玩」都是在人造內空間裡,大家可能都體會不出老祖宗創出「踏青」這個名詞的意義,只能靠抽象的想像了。
致吟在網路上的部落格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書評,是艾西莫夫《機器人系列》三集的總書評,《曙光中的機器人》是第三集,雖然是科幻推理小說,但真正闡述的是人類在宇宙拓荒史中,重新尋找失落的~愛。
以下是轉錄的書評內容:
《曙光中的機器人》 主要是描述地球上的人類,在向宇宙拓展的開始之初,人類對於機器人科技的發展,在依賴與恐懼兩方面,呈現極端的衝突,因而發生暴動。導致想要高度發展與利用機器人的第一批人類,就來到奧羅拉星球,之後又開拓了包含索拉利等星球。而留在地球的人類,是極度反對與懼怕機器人的。這三個星球上的居民,最後發展出各異的人文與生活方式。
太空族(Spacers,移民外星的人類)視地球人為細菌與病原的帶原者,對於地球人愈來愈厭惡,不淮地球人離開地球進入外圍世界。
地球:
在地球上的人類,因為初期衝突造成的暴動,喪失對文明的信心。因此轉而生活在地下,並在城市上空建築鋼罩,與大自然完全隔離,城市內部使用人造日光,與空調。不再有四季與陰晴雨雪等氣候的變化、全球使用統一的標準時間再沒有時差的問題。幾十億的人口全部擠在各城市的鋼罩下生活,人口擁擠,有家庭生活並採行一夫一妻制度。
因為長期生活在人造環境中,再也無法面對太陽光,對於外面多變的天候,幾乎是達到驚恐的地步(空曠恐懼症)。
奧羅拉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50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不多,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每個人所擁有的土地很寬闊,生活瑣事由機器人代勞。夫妻制,卻沒有所謂外遇的制約,夫妻的子女數有限額,要生小孩時必須先申請,孩子生下後統一集中由機器人照顧訓練,完全不與父母接觸,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也就沒有所謂亂倫的制約。性的隨便造成人與人之間沒有感情,甚至連『做愛』這件事都可以沒有愛。
索拉利星球:
人與機器人的比例約為1:10,000 ,平均每一個人就有一萬個機器人為其提供服務。哇~!
平均壽命300歲,人口稀少,而且嚴格控制人口數,所以可想像人人都擁有一個王國。所有勞務都由分工極細的機器人代勞,人與人之間以視訊溝通,除非偶而的性事,否則夫妻也是不見面的。極力避免甚至極端害怕與人的接觸,因此,性愛不是變成公事,就是不得不又令人痛苦的人類接觸。生孩子是義務,檢驗合格的夫妻才能生育下一代,孩子生下來也是統一交由機器人篩選照顧。
當人類要向宇宙拓展的時候,到底要由誰擔任先鋒,才能造就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呢?
1. 刻苦耐勞不怕惡劣環境,而且冷靜理性,卻無欲無求、無愛無恨的機器人大隊?
2. 生活安逸、富裕,卻沒有企圖心也不懂得愛的太空族?
3. 還是,生活在擁擠城市,期望開發更大的空間讓自己與家人居住的地球人?
雖然三個星球各有不同的樣貌,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為了急欲掙脫某種束縛,竟連人類最基本的特質都一併捨棄,結果反而造成人性的扭曲與極度的壓抑。地球人放棄大自然,只能躲在鋼罩保護之下生活。而太空族捨棄與人的接觸,於是得不到愛,也忘記怎麼去愛。
機器人
既理性又有十足十的耐心,不會生氣也不會鬧脾氣,但是,卻缺少了人類直覺式的反應與跳躍式的思考能力,而人性中最可貴的特點:愛人的能力與想要被愛的渴望,也是付之闕如。長期與機器人生活在一起,人類的個性與社會人文,會有什麼樣的演化。人類長期依賴機器人,從機器人身上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卻忘記了如何去愛,因為機器人只有付出卻不懂得感受。
看完這本書,我更加的肯定,人類的無厘頭與變化莫測,而且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其實是一種很可愛的特性。
而,愛的真諦是什麼?除了接受別人的愛以外,還要懂得付出,有了付出,心中才會真正的飽和,也會產生更大的愛。
摘自網路 http://www.ireading.cc/review/review.aspx?rid=47558
我則認為,地球、索拉利星球或奧羅拉星球的生活聽起來都很無趣,生活就好像行屍走肉。地球因為人類濫用文明的破壞而徹底改變了地形與地貌,完完全全生活在擁擠而狹小的人造空間裡。而奧羅拉星球的人們則因為經濟的富裕而可以選擇離開擁擠的地球,擁有許多可供使喚的機器人;愈有財力與權力的索拉利星球的人類,完全就是只能在「控制權」上累積生活的樂趣,不斷的搜集各類分工細緻的機器人來幫助人類享受所謂的舒適環境。
現代生活下的電子生活產品眾多,讓人每看一個就想要買回自己家裡。以廚房家電用品為例:明明就有電鍋,硬是覺得電子鍋的定時功能似乎更方便,買了一個電子鍋後,又因為微波爐加熱似乎更快,又多了一台微波爐;廚房就因為人類無止盡的需求,陸陸續續增加了一堆功能和同質性幾乎大同小異的電器產品。如果加上家裡其他成員的生活需求累購的電器產品,沒有倉庫來堆放這些小物,將是非常可怕的景觀。
其實索拉利與奧羅拉星球眾多分工精細的機器人,就像是每個家庭裡面的小家電。一個人從手機、電腦、手錶…算起,擁有的電子產物也不下二、三十樣。只是在科幻小書裡,以一個人就享有1萬個機器人來作為人類無止盡貪懶慾望的描繪。
不只在<土星公寓>,<機器人系列>裡面依舊也有貧富間的階級描繪,以後就算是科技再怎麼發達,窮人永遠都是存在的一群,而且是一大群。我想未來科技應該是要朝向人類共利互享的原則,而非權貴人士的享受而設計。兩個故事都告訴觀者,務必好好珍惜地球人共同享有的自然資源(陽光、空氣、水),這些是人類科技再怎麼厲害發展都創造不出的能量物質,人類須與自然和平共處。
要不然,未來的生活中,如果連「出去玩」都是在人造內空間裡,大家可能都體會不出老祖宗創出「踏青」這個名詞的意義,只能靠抽象的想像了。
的確是一個好恐怖的未來,但太空人的生活之所以變得沒有愛,是不是因為制度的問題呢?其實我的想法剛好與其背道而馳,當人的生活不再用為了生存、生濟、分工而爭吵,所追求的剩下什麼?就是心理的滿足與感受,未來人更有機會去體會生活意義,可能來自夢想的完成、興趣的追求、他人的肯定,簡單來說每個人不再有現實的束縛,能追求自我的自由,能恣意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是很棒嗎?未來的智慧生活不就也是讓人類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嗎~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我想~
回覆刪除上次我看一個電視節目,有些人認為未來的人類可能會生活在水裡,人類可以水生的基因會再次被激發,於是我們就可以過著美人魚的生活。
回覆刪除其實我並不知道未來生活會變成怎樣,可以想像的是未來的自然資源會變少,可居住的陸地會變少。
只是,當資源變少了之後,人類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是合理的減少人口數以維持類似的生活?
是不減少人口但開發其它居住的空間?
是不減少人口也不增加空間,但是用高科技讓人們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還是爆發核彈戰爭,讓人類這個物種幾乎滅亡?
我覺得未來的人也許更有機會去體會生活的意義,但他們也可能更有機會去體會人性的掙扎。
為什麼失去愛人跟被愛的能力就一定不好?
回覆刪除我們會覺得這樣的人奇怪只是因為我們習慣愛人與被愛
在他們的眼中
我們也是一樣的奇怪
如果真的有一天
人類的人性真的變成那樣
雖然悲哀 但又何妨?
如果未來的人類不需要這樣的能力也能過的開心
又何必一定要賦予他們這樣的能力?
如果未來的人類都不覺得這樣的自己悲哀
我們又何必替他們覺得悲哀?
一個純理性的觀點:
如果未來人性變成那樣,那我們就也把科技修改成那樣吧
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故事有個問題
就是他用現在的人的觀點去看未來的人
這樣的觀點公平嗎?有效嗎?合理嗎?
我覺得未必啦~ 反正只是部小說不必這麼認真看待
但是如果用科技的觀點和觀念來看
這樣的觀點...嗯...舉個例
1000年前的人類會想到我們現在的社會是這麼的冷漠嗎?
會想到現在會有政治問題嗎?
會擔心金融海嘯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嗎?
或許將今天我們的故事寫成一本書
拿回去給1000年前的人類看
他們說不定也會覺得我們悲哀
破壞大自然...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遠
雖然有著進步的科技但是卻心靈空虛...
(咦?怎麼跟書本對未來部分人類的敘述有點像...)
但是我們會覺得1000年前的人的想法多餘
「我們現在不就活的好好的,幹嘛需要你這1000年前的人來評論?」
如果是地球暖化或是毀滅這種威脅人類生存延續的問題
那就真的是很切身很重要需要立即做出解決
但如果是人類的內心發生了改變...
那...我倒覺得就順其自然吧
真的變成那樣了 那根據演化的理論
一定是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這麼希望的
人類才會變成那樣...
一點拙見 不要太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