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6日

吃飯VS社交

---
先前提到的問題,未來家裡誰煮飯?讓我想到我爸媽不一定在家裡吃飯,由於我母親一向認為人少很準備。所以當家裡小孩都在外地念書的同時,家裡僅有夫妻兩人之時,母親就不太喜歡煮飯,但我父親不喜歡吃外食。因此,他們倆就到處去串門子,今天到舅舅家吃,明天便到阿姨家吃,去的同時帶上一條魚或幾把菜去,一桌滿滿得感覺總比兩個人吃好。

吃飯-自古自今一直都是一個社交活動,在家中是親子互動的場合,到外面是三五好友聯絡感情的方式。現在家庭的組成越來越小,吃飯可能變成僅僅夫妻間的活動,或者吃飯可以打破家的格局,變成一項生活中的樂趣呢?

以下僅僅是我的觀察。

我父母自從家中最後一個小孩上大學後有了許多的改變,他們多了更多的朋友。這次中秋節我回家陪父母過節,以往都是在家門口隨便烤一烤,今年我們到爸爸的朋友家烤肉,20多人在鄉下三合院的大中庭玩的相當熱鬧,但這些人我大多不認識。

我發現當我們這些小孩不在時,他們已逐漸走出了我所知道的生活圈,媽媽現在煮飯不再僅僅是為了他們倆吃飯,常常是為了分送給朋友或親戚。我和我妹妹沒空陪他們吃飯,其實他們有其他人陪他們吃飯,這些陪我爸媽吃飯的叔叔伯伯阿姨們有個共同的特徵,家裡的孩子都不在家,他們可能也很孤獨,餐桌前也剩下夫妻倆,我認為就因為大家的孩子都不在家了,他們才會聚在一起,一起吃飯、爬山、甚至是過節。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社群,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接近退休,小孩子都已經長大成人,他們都在思考他們的退休生活,開始培養更多的興趣 (例如種田),小孩可能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重心,他們也在創造他們不一樣的生活。

這些人的生活模式正在改變,跟上一代的爺爺奶奶不一樣,因為未來我們有大多數可能都不會跟父母同住,因此三代同堂的景象不再了,他們必須要適應不一樣的家庭模式,也如此他們可能會延生出我們意想不到的生活型態。

這是過去所沒看過的轉變,也是我們可以去察覺反思的地方。
因為,我們在視訊的另一端陪他們吃飯真的這麼重要嗎?還是我們有空回家陪陪父母吃飯就可以了呢?因為平時他們可能也有他們的飯局呀,他們的生活可能不僅僅只有這個家而已了。
---

2 則留言:

  1. 這次中秋回去,我也發現我媽交了新朋友(我媽以前朋友相當少),她每天都會和朋友一起去運動,有時會去朋友家唱歌,或是一起去購物。

    而且中秋節的晚上,他們根本也沒時間和我們吃飯,一群朋友早就約好了一起煮食了,我爸還打電話來叫我不要太早回家,因為他們還在路上趕不回來。

    我也覺得10年後的老年人,也就是我爸媽那個年紀的人,生活型態一定會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老年人很不同。他們大多都有足夠的經際能力,也接觸過很多新觀念,也體驗過大環境的改變,對於年老的生活也多有規劃。

    很多人都說,老年市場在未來絕對有很大的商機,但其實我們都還沒有辦法真正揣測到未來的老人,需要的是怎樣的市場。

    他們需要的絕不只是傳統的醫療照護,也不再是兒女的時刻陪伴。

    說不定我們可以發明一種時髦的運動,讓老人可以輕鬆參與。

    說不定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才藝課程,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

    其實有太多的可能,是需要我們去發掘的。

    回覆刪除
  2. 所以我們現在還要鼓勵或是創造一個回家吃飯的社會風氣嗎?
    其實就如同學長說的,父母的空巢期反而是他們展開新生活模式的開始,向我爸媽也開始與附近的鄰居,每天輪流聚餐吃飯,甚至一同出遊一同參加社區的活動或是一些課程,這是一個新的社交生活的開始~

    回歸到'食'這個主題,來想想鼓勵回家吃飯的理由是什麼呢?
    1.經濟省錢又健康嗎?當每一家都開瓦斯都使用電能,就對整個地球環境而言,會比在餐廳來的節省資源嗎?
    2.外面吃不到家裡的味道,那麼家裡又吃的到外面的味道嗎?我覺得未來人的生活是需要非常多元,非常重感受的,到外面吃飯有時候是一種氣氛,是可能蘊含著某些特殊意義的,是某個特殊的紀念日。
    3.新的家庭型態不斷出現,僅雖如此,目前仍有很高比例的家庭大部分是在家裡用餐的,且對再老一輩的人來說,仍來存在家族約束、家族凝聚力的觀念,只是這衍生出一個新的問題,誰來煮呢?如果家裡沒人喜歡煮呢?
    其實我並不反對鼓勵大家回家吃飯,創造一個回家吃飯的風氣,就如同家庭功能的提升,是有助於許多社會問題的解決,社會政策的規劃與執行,只是在重申家庭功能前,上述的問題勢必要先解決吧!或是我們要開創一個新的'食'型態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