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4日

老師的角色

---
我媽是個退休的音樂老師,發了佛心在家裡用很低廉的價錢教鋼琴、小提琴和長笛。

小提琴和長笛是她這十年來才學的,所以雖然檢定考試(從11級開始,6級即為教師級)都有通過,但她其實都吹奏的不怎麼樣。

上次中秋回家和我媽聊天時,她說她有個小提琴的學生今年考過7級了。

我超驚訝的問她: 那妳不會教不起嗎?
我媽說: 會阿! 所以我只能叫他聽CD,然後告訴他哪裡拉不好,雖然我不能示範給他聽,但是我還是可以教阿!
我還是很驚訝的問她: 那學生都不會覺得這樣不好嗎?
我媽說: 會阿~但是因為經濟因素,沒辦法。 而且我這樣也是可以教阿,妳看他檢定也過了,明年要讓他過6級應該也不是問題。

我聽完之後感慨萬千。

音樂長期不受到重視、不被推廣,讓它只能成為有錢人的奢侈休閒這點先不談。

讓我思考最久的是,我們通常都認為"老師"這個角色應該是"知識的傳遞者",
老師就應該要熟知各項知識,在台上引經據典口沫橫飛的講課。
至少,我們也認為老師應該要具備,某個領域足夠的知識或技能。

一個連曲子都拉不出來的老師,怎麼可以教學生呢?
甚至學生的專業技能都比老師好了,老師還有什麼可以教給他?

但或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老師"的角色。
若是擔任學習的輔助者,又有何不可?

或者,這樣其實更好。

這樣的話,學生可以擁有更多學習的主動權,
對於進度的掌握度更好,也會更積極。
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已經被安排好的課程和進度,完成已經設定好的作業。

當我們不停的談到E化的學習時,
應該要先行改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
讓學生可以主動式的學習,
如此,E化才有意義。
不然,就只是單純的把書本變成螢幕罷了。

第二個讓我思考良久的是,
我們自栩為走在時代先端的年輕人,我們接收最新的觀念和想法,
但看看我和我媽的對話,好像我才是個食古不化的老人似的。

我們那麼努力的想要跳脫框架,
該不會,我們只是在框框裡跳來跳去而已。
---

1 則留言:

  1. 你這篇寫得挺有意思,深得我心。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授業解惑三者,傳道為先。道者,方法也,求學之法的意思。老師的重要任務是讓學生學會「學」。授業是餵食,是暫時性手段,必要,但非終極目的。解惑是幫助消化,目的是要讓學生吃進去的東西能被消化,轉成自己的養分。解惑也是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飲食。我吃,你不會飽。我餵你吃,你也不見得會飽。學生需要學會求取適合自己的知識與技能。

    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