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3日

我希望大學教授未來的改變方向

這幾周大家有討論到現在大學教育的幾個問題,包括了學生學習動機低落,教學形式僵化,學習內容不符合未來就業需求等等。

現在大學教授的主要的例行工作內容為研究、教學、帶研究生這三項。在不兼行政職的狀況下,教授們不但每年要產出一定量和水準的國際期刊論文,負責指導碩博士生的論文與研究,還要負責2門課的教學。
其它非例行性的工作還有演講、協助評薦、審查、擔任口試委員、擔任期刊編輯、寫書等等。
因此,許多教授都是忙得分身乏術,難免顧此失彼。
在這種情況下,還要求教授們要重新設計教材、關心學生需求、提高學生學習動機、時時關切研究生的進度,我想也實在太刻求。

因此,我認為大學教授的工作可以劃分為教學與研究兩大項,分別由教學教師與研究教師來擔任。

教學教師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學,因此他們不需要有國外的高學歷,也不需要具備獨立研究的能力,相反的,他們反而應該需要具備在業界工作的經驗,良好的授課技巧,以及教學的熱忱。讓學生在進入職場時,可以具備社會與企業真正需要的能力。

研究教師主要的工作就是研究,接國科會或其它單位的計畫,進行研究並發表國際論文。他們還是可以去演講、口試、擔任期刊編輯、參與學會等等。

那碩博士學生怎麼辦呢?
博士班當然還是由研究教師負責,畢竟兩者的工作都是發表國際論文。
碩士班的學生可以由教學教師以開課的方式進行指導,例如由2~3位的教師共同開設4學期共8學分的論文研究法,其中教導學生研究的步驟與研究方法,並隨時給予諮詢。

提出教學與研究分開的想法,主要是因為社會整體知識水平的提高,人人都可以念大學,大學中所教授的課程也不再是艱澀難懂,一般人無法觸及的知識。
因此,大學教育不見得需要由知識的頂尖份子來教授,反而因為大學是踏入社會的基本門檻,應該要陪養學生具備進入社會的基本能力,而非取得艱澀知識的能力。

2010年6月18日

「老師,我不能沒有你」

  老師在我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能我很幸運,幾乎沒有遇過壞老師。前一篇文章我提到在學校學習老師本身的能力還是很重要,其實要讓一個學生有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老師並不一定要很會講課。我認同致吟在「知識的背後……」這篇文章的想法,老師敎的專業知識我會忘記,但是老師敎我的面對人生的態度我卻很少忘記。
  國中小我還有印象的老師們通常都是幫助我認識自己的老師,他們會認真的批改週記、作文,和我談論成績和功課以外的事。從小到大我的數學成績都慘不忍睹,但我不討厭數學,因為國中和高中我各遇到一個很好的數學老師,他們不是不重視數學成績和課本裡的知識,但是他們會說:「會不會解很難的數學問題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數學的基本概念、思考方式」、「數學不好也不會活不下去,但是做人失敗人生就完蛋」之類的話。可能有人會覺得,大學以前本來就是填鴨式教育,老師最重要的功能本來就不是專業知識,但是我覺得到了大學其實還是一樣。
  大學四年我也遇過幾個好老師,之所以稱他們是好老師,不否認其中有些人的教學非常出色,即使上課是純Lecture,大家都要把他的課程錄音下來,上課來現場聽一次、回家再重複聽幾次,因為這樣的老師上課幾乎不說廢話、每一句話都是帶你進入知識殿堂的重點(這樣講好像很誇張,但這是我真實的心情與感受);另外有些好老師是不太會上課的,上他的課不小心就會睡著的,但是他們都是好老師,為什麼呢?和前面提到的一樣,他們給的不只是課本裡的知識,有的老師告訴我們大學四年要好好把握什麼、要趁年輕的時候追逐自己的夢想;有的老師告訴我們做專業工作(在我們學校那就是臨床心理師)會遇到的困境、要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講這麼多,我想要說的其實是:就算網路上有很多知識、就算我有了動機自己就會去學習、就算只有同學開開讀書會我就能學到比去上課還要多的知識,我還是想要老師。因為老師可以超越課本、超越教材給我更多未來面對人生需要的知識。我一直覺得老師是課堂上的主角、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即使是整個學期都是學生在報告的課,老師也是策劃這一切的人,同樣的形式只要細節不同,學生能學到的東西也完全不同。只要能和學生溝通學生喜歡的方式、能夠接受學生的意見(有時候是不理性的批評),我實在找不到老師應該消失的理由。

2010年6月17日

上課方式

Lecture+PPT:

個經.總經.統計.會計---這些必修科目幾乎大部分都是老師利用PPT教學。PPT內容是一些課本裡面的重點。當老師教完一定章節的內容後,就會叫我們做作業,那些作業通常都是課本後的練習題。

Lecture+PPT+影片+(個人/分組)報告:

經濟發展---老師除了講課外,還會給一些有關內容的影片我們看,看完之後要我們寫下一些心得隨堂交給老師。然後我們要分成3-4人一組報告,報告的題目由我們組員之間來決定,報告時間是在期中跟期末。而報告的分數不是由老師來評分,是由組員之間的評分再加上台下同學的評分。

資源及環境經濟學---每個人都要翻譯一篇有關資源環境的英文新聞,然後在指定日期向全班同學報告,除了報告內容外,還可以說一些自己的想法或是自己聯想到的一些問題。在學生報告完畢後,老師會給時間台下的同學發問,而老師自己也會問報告者一些問題。

政治學---老師會在課堂上一邊講課一邊問學生問題,只要學生有舉手回答都會有加分(不論答案對還是錯),然後又會給學生一些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找出答案,當作作業的分數。

Lecture+PPT+討論+參訪:

基督思想與人生(通識)---老師在第一節課講解完內容後,就讓我們分組討論,每一組都會有一個組長(組長是教會的人),我們每個人都要向組員說出自己對內容的想法或問題,然後選出一個組員上台簡短報告一下。另外,還會有教會參訪的部分(佔成績的20%),如果選擇了去教會參訪,就可以不用期末考。但如果沒有去教會參訪的人,就要考期末考。

個人偏好:

Lecture的方式是我比較不喜歡的,因為老師在一直講課,我們不單止要一直聽,還要一直抄筆記,有時候就算聽了都沒有時間去思考,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

我比較喜歡看影片跟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因為看影片可以讓我印象比較深刻,而且看完影片後可以立即對一些問題寫下感想,會有一些自己思考的時間。同樣,小組討論的方式也是有經過自己的思考,這樣會比只是聽課的印象深刻。


大學時期上課方式整理

整理過後發現,現在的教學方法果然還是lecture當道,然後配合學校(還是政府?)的要求,加入多媒體素材:投影片。還有,我必須要說:就算是純Lecture有些老師上課還是能讓你「如沐春風」,每堂課都收獲滿滿;就算是看影片做報告,有的老師還是會讓你在他的課堂上「如坐針氈」,每堂課都度日如年,所以我是認為老師本身還是很重要的。

(一) 純Lecture:整個學期就是老師憑一己之力配合投影片等多媒體素材,在台上口沫橫飛,唯一的互動就是下課前的一句:「有沒有問題?」,然後這樣的問題通常都是有問沒答的結束。這樣的課有:憲法與人權、神經科學概論、精神醫學概論、學習理論、微積分、生理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知覺心理學、心理學統計方法、認知心理學。
(二) Lecture + 影片:其實還是老師的演講,只是其中一堂課是播影片。這樣的課有:語言矯治、特殊教育理論、文化人類學、軍訓。
(三) Lecture + 實作:這類的課通常都附帶實驗課,例如:生理學(含實驗)、心理學實驗法(含實驗)、口才學(每個人實際上台練習「口才」)、行為改變理論與技術、統計軟體應用(每堂課都有回家作業)、應用文(寫信、明信片、公文等)、問題思考與解決(基本上就是在解機智問答、最後報告是人生規劃)、心理測驗法(施測以及撰寫衡鑑報告)。
(四) Lecture + 報告:演戲也在這個範圍內,因為演戲其實也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分組報告。這樣的課有:婚姻與家庭諮商、台灣史、性格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社會學、兒童偏差行為、生涯諮商、社會心理學、國文。
(五) 還是Lecture,不過有讀物要在課前先讀過,這類課程通常是語文類的:例如新聞英文、英文閱讀與寫作、德文。
(六) 終於不是Lecture,這些課通常老師只有第一堂課和最後一堂課會說話,第一堂說明遊戲規則、最後一堂作學期總結。這樣的課有:電影心理學(每堂課看一部電影,看完後回去寫報告,寫完後貼到部落格,然後每個人都要看過班上其他人的文章,選擇5篇推薦)、簡報技巧分析與實作(每堂課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主題上台做簡報)、服務學習(到醫院小兒科當義工陪小朋友玩或者觀測水質、做資源回收等等,最後做一個分組的心得報告)。


其實報告也分成很多種,有些報告你可以很混,到要交的前幾天再掰一掰就可以完成、有些報告卻要花你一整個學期的時間去完成,我覺得報告就是一個很有變化的教學方法,它讓學生自己去學去摸索。要讓Lecture完全消失不容易其實也不是必要,我們要學一門學科通常都需要「師父領進門」,有些概念和引發一些動機後才會有自主學習。如果想要讓老師的個人因素(例如老師本身口才不佳、剛毅木訥、說話有鄉音)降到最低,可以盡量減少老師講課的部份,用有趣的教材、不同形式的報告來讓學生自己去補足其所需的知識。

課程經驗

  我的課程經驗大致上分為兩種:傳統式與討論式。

  傳統式就如Lecture一樣,為有個「講授者」在台上講解,而台下吸收、提問。似乎每一個課程都免不了這個步驟,目前為止我還沒有上過任何一個課程是完全可以拋棄這種方式的。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有無分組其實都是一樣,純粹的「聽」與「回」,即使是讓同學上台報告、導讀,對於台下的同學也仍然只是Lecture的模式而已。值得一提的是,現今的教學大多偏向PPT,也認為這樣的好處較多,但我卻剛好相反,比較喜歡黑板。雖然使用黑板會增加一些時間,粉筆灰對身體也不好,只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用黑板寫字的同時,學生的注意力相對會增加。使用黑板時,通常比較能夠把台下的人拉進想建構的世界或觀念裡(藉由在寫字的同時,學生也能一個字一個字讀),若具體一些形容的話,大概可以想像在看電影時,字幕一次出現一排跟像打字機效果一樣一個字一個字出現的差異。這是對於Lecture我覺得比較想特別提的地方。

  另外是討論式。討論式一定會有團體及分組的行為,這樣的課程我自己來說以史學方法跟教育社會學比較有感覺。

  史學方法:老師通常會先給同學們作業,如東漢帝國為何滅亡,請參照錢穆、谷川道雄的論點,並探討為何他們會做出這樣的結論。同學們花約兩個星期的時間做出書面報告後,緊接著上台報告,每個報告組會有一個相對的評論組(因為通常不會有同學主動做出評論、問題)。每一組必須先做好準備,及認真聽其他同學的報告做出提問,在這樣的過程中的確會學到不少東西,而老師會在最後做出總結,告訴大家她真正想要表達的,以及希望我們從中學習到的東西。另外,之後的報告裡,每組不僅要做出評論,自己也必須寫下心得課後繳交,確保每個人都認真聽講。

  社會教育學:社會教育學其實比較偏向Lecture的方式,但由於老師個人魅力及經驗的關係,上課有趣且充實,會舉出相當多的生活實例來配合,每堂課大概會有一兩個小問題讓每組討論(約3-5分鐘),接著讓自願回答的組別發表。那些問題都是非常開放式的問題,我想目的是為了讓同學更加融入,以及提振精神。

  我想,在教學上Lecture是不可能拋棄掉的。注重的點應該在如何讓Lecture變得精彩、吸引人,同時有效果、效率地達到目的(教學設計、團體討論等),所以我認為這和老師本人的教學風格以及方法有絕對的關係。環境、器材、內容都是教學可以利用,且深刻影響教學的因素,這是我在台灣上了近20年學校課程的心得XD

2010年6月16日

過去上過的課程

Lecture
中文系的課程幾乎全部都由老師一人講課,同學就負責聽課和抄筆記,與老師不會有什麼互動,評量方式就是有期中和期末考,加上不少的報告,主要就是一人為主的課程,少有分組的報告。
這樣的上課方式,學生能吸收到的知識有限,一方面與授課老師的用心程度相關,另一方面又與學生的吸收積極度有關,如果只是在課堂上睡覺或是聊天,當然不會有任何幫助,下了課也幾乎不會有人主動去搜尋老師沒有教到的部分,學生是處於被動學習者的角色。

PPT教學
不論是通識或是系上的課,幾乎老師都會用ppt來教學,雖然授課內容一目瞭然,但其實就與老師用講的方式是大同小異,聽課聽沒多久依然瞌睡蟲爬上身,照樣夢周公去,學生同樣是被動學習者的角色。
ppt教學模式似乎是現今教授教課的必然方式,省去了教授寫黑板的時間,也減少吸入粉筆灰的機會,但事實上教學模式同樣千篇一律,老師依舊是課堂上的主角,同學們都是觀眾,在台下看著老師一人在講台上唱獨腳戲,每當老師丟問題給學生時,往往就是靜默的時刻,教室依然一片死寂,ppt的出現,對於學習效果似乎未有太大的幫助。

其他
1.現代戲劇欣賞及習作
一開始同樣由老師講課,但期末會有戲劇表演,要自己先創作一本劇本,接著當自己劇本的導演,並找尋演員與指導演員的動作與表情,以向全班詮釋自己所創的劇作。
由於有戲劇表演的實際演練,才能對戲劇多少有進一步的認識,如果只是光聽老師的講課,是無法學到舞台上的燈控、音控與走位,如此的上課方式也比較有趣。

2.四書、荀子
每堂課老師都會先講課,只是在下課前10幾分鐘,便會出一些問題讓同學們互相討論,並發表意見,但是大家總是低頭不語,假裝沒有討論這回事,主動表達意見的學生可以說是少之又少,往往都是由老師點人來強制回答問題,不然課堂上都是一片沉寂。
這樣的上課方式,就會強迫我們去思考,而不是呆呆的坐在位子上看老師一人唱獨角戲,只要腦袋有思考,加上隨時可能會被老師點到名,幾乎很難在課堂上打瞌睡,至少可以降低學生打瞌睡的機率。

3.古典劇本選讀
老師會花一堂課的時間講課,另一堂就播放有關古典戲曲的影片讓大家欣賞,等於是藉由影片的輔助來讓我們更加清楚古代戲曲各個劇種的不同面貌。
有了影片的輔助教學,有強化視覺印象的效果,比書上寫的或是老師用口頭講的都要來得加深印象,而且是放影片,聲光俱佳,讓同學也不容易睡著。

2010年6月15日

閒聊我過去的課程經驗

因為我大學時期的整體出席率大概只有30~40%,再加上年代久遠,多數的課我實在都想不起來了,因此我只略提幾個我有印象而且比較有趣的課程。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和心理測驗這兩門課上法很像,大抵上都是團體分組,然後自己找出研究的主題,探討文獻,設計問卷,跑統計,然後做期末報告,整體感覺很像是完成一本碩論一樣。

雖然這兩門課很像,團體討論我都有出席,報告我也都有貢獻,但我的上課出席率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仔細探討,這種方法學的課,最重要的就是有明確的步驟和進度,老師事先規畫好要上的課程,然後讓學生回去就完成這個部份,下一次就是驗收和教下一個步驟,這樣上起來就會覺得很充實,研究也比較踏實,團體討論時也有具體的目標,作業也有明確的評分。

這兩門課當中,有明確步驟的那門課我們在第二週就已經把題目訂出來了,而另一門居然拖到第一學期結束時還沒有定論,搞到最後文獻探討和問卷結果同時寫,實在很慘阿。

另一種是有類實作的課,不是實習喔。
"社會團體工作"和"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這兩門課,老師都有安排類似實作的課程。像是團體的課,有先分組(約10人一組),然後安排4~5週的時間,由團體自己訂定團體目標,然後設計並進行活動,老師會輪流錄影每組的活動,然後拿出來和全班討論。社區的課以是團體分組,然後要親自去探訪一個社區,做出一篇類似採訪的報告。

團體的課我覺得很好玩,親自體驗團體動力,自己設計活動帶團體,然後自己在團體中也感受到成長,我覺得很受用。但社區的課我們卻是吃足了苦頭,因為要實際採訪瞭解一個陌生的社區其實並不容易,組員間在社區所看到的東西也不同,如何呈現與報告也相當辛苦。這個類實習的過程讓我深刻體驗,社區營造是相當困難的任務,要真正的建立出社區文化,那需要天大的幸運。

相比較而言,我覺得研究所的課程就無聊多了。
研究所的課程大多數的課都是由學生輪流報告指定的章節或是papers,少數的課程是把資料發下去,讓學生念過後來課堂討論,極少數的課程是由老師講解授課。

或許是因為我是很不認真的學生的關係,我真的很不喜歡研究所這種上課的方式。
通常在輪流報告的狀況下,我都只會念好自己的章節,盡力的準備自己的報告,然後隨意的聽別人報告,所以結論是我對那門課並不會有完整的瞭解。
然後在需要預先讀完許多讀物再去討論的那種狀況下,我通常都是啥也沒讀就去了,然後發現多數的人也沒讀。

我自己對於研究所的理解是這樣的,我認為研究所應該是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因此在課程設計上應該要具備以大看小,以及以小看大這兩項特色才是,
既要能夠瞭解整體而基礎的概念,又要能看出小細節所造成的影響。
閱讀paper或許是個方法,但我認為培養學生從一篇paper中看到更大的概念,找出研究的目的,發現延申的架構,看出研究的價值,遠比要求學生閱讀龐大的papers有用。

2010年6月11日

一點點分享

我想起一個讓我對英文徹底改觀的老師,當然,是往好的方面。儘管是一個補習班老師,他卻從來不教我們一些課本上那很僵硬的文法跟片語,他認為學生從學校老師那就能學會這些,他只在乎我們對英文有沒有興趣,並分享英文在他生命中的角色。我覺得是受用無窮的,英文從一門學科變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我還可以利用它去學我感興趣的,去體會不同的生活(像交換學生那年)。這是真正在生命中獲得了什麼,而不僅僅是為期半年一年的短暫知識。

前面幾位都說得很對,老師該有的作用我都同意,但更是認為,老師應該要彌補學生的不足,學生單方面做不到的,就該是老師所負責的。拿對學科的興趣來講,我想這是學生個人的動機,而不太算是老師的責任,老師的魅力跟能力可以讓上課更充實更吸引人,卻不能說是提高學生的興趣。學生辦不到的,像是課程的規劃、進度的掌握、生命經驗的分享、知識的生活應用、為彼此等公正平等的分數等等,就必須由老師來承擔。其中我認為生命經驗的分享是最不可或缺的,儘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也都曾感到迷惘困惑,但至少我們可以從老師走過的路去學到些什麼,多一些準備,少犯一些錯,少繞一點遠路,都是值得的。

個人感想

有時候一個學生對科目的興趣或自主學習的動機,是可以被老師影響。如果那個老師上課很風趣幽默,能夠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得到學生的認同。那麼學生就會留心聽課,覺得學習是可以開心有趣的。但如果把老師變成輔助角色,要學生自己找資料學習,他們對該科目的興趣就可能不會那麼大,興趣下降就自然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機。

我認為老師的角色,除了是知識上的傳遞,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功能,例如教導學生如何有正面的人生觀、協助學生發揮潛能等師生關係中存有關愛溝通。當學生在知識上有問題時才找老師,老師對學生的互動就變少了,關係變得比較冷漠。 老師對學生的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知識雖然重要,但不是全部,老師還有其他方面是值得讓學生學習的。

我覺得適當的科技是絕對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但如果太多科技的時候,就容易讓人與人間產生隔閡,缺乏人際關係及溝通能力,這些東西都不是科技能帶給我們的,所以科技不是越多就越好。有時候太著重科技,反而會令我們原有的本能或優點退化。


2010年6月10日

改革教育的本質,是條漫長的道路

教育是百年大業,在體制上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而是經年累月成如今的傳統,從先秦時代孔子以來,教育就是由老師帶著學生,慢慢開導他們、啟發他們,跟著老師的腳步一點一滴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是因材施教,他不是填鴨式的塞入一堆知識給學生,他要教導學生們學會舉一反三而非囫圇吞棗,所以重視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如果一個學生沒有一顆勤奮向學的心,縱使老師口沫橫飛依舊枉然,給予再多的知識依然無法被學生吸收,但曾幾何時,我們的教育方法早已變了調,學生不再是主動學習的角色了。

尊師重道,一直以來深刻烙印在接受儒家薰陶下的國人心中,也因為如此,大家似乎都將老師捧在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認為學習如果沒有老師作為主要的幫助角色,好像就不能稱作是學習了,如果沒有老師的教導,我們就如同脫韁的野馬,不知何去何從,只能跌跌撞撞的碰碰運氣,僥倖的話就能自學成功,若不幸的話,可能會是事倍功半,以至於大家對於老師是越來越依賴,好像沒有老師,就稱不上是上課,對於自學得來的知識,往往沒有足夠的自信,認為自己所學的就是正確的知識,畢竟大家從小到大的觀念就是「我們老師就是這樣說的啊」,認為老師說的東西就是真理,是不容質疑。

如果想要現在就突然抽離老師的角色,我相信絕對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要想在一夕之間扭轉,可以說是難如登天,必須一步一步慢慢的進行,由老師帶著學生們自主學習,教他們如何自學,老師們以漸進式的方式將自己在學習上的學問供應者角色,逐漸轉成輔助學問的被動者角色,讓學生慢慢習慣這樣的教學模式,才有辦法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

學校與學習

  「我也曾遇到一些讓自己很尊敬喜愛的老師,但其實我早已忘記他們教導的專業知識。
  但只要仔細想想,就可以知道受到學生喜愛的教師的特質,首先是書教的好,再來是班級帶的好,再來是個人特質好,對學生好。」

  我覺得自己很認同致吟的文章,所以title打了學校與學習。

  因為看了致吟的文章之後自己才驚覺好像一直以來忘了什麼,原來似乎都忘了「生活」而純粹一直在鑽研教育與學習,但卻忘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來學校(教室)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的,絕對不是純粹為了知識的學習。

  人際關係、倫理、常識、生活鎖事、等等價值觀和背後文化的培養都是學校之所以創建的目的之一,即使在「上課中」不論這些,但「師生」、「同儕」的關係也會深深影響到學習,就像致吟說的,學習不能只是個人的事情。

  不知道加了這些東西是不是會有很大的影響?對於我們討論的方向(學習目標、學習行為)。

2010年6月8日

知識的背後......

---
我先生的妹妹正在苦惱著要不要辭掉她現在的工作,

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目前才工作了八個月而已,職位是總經理秘書。
但她進公司的3個月後,總經理就要她獨自負責某展覽的全部事項,包括了場地、美編、文宣、產品、各部門的聯絡統整等等。
然後就開始了她與各部門及其他協力公司,不斷獨立周旋爭吵的職場生活。
直到她現在幾乎撐不下去。

我先生認為,能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事,負責一項活動,和其他部門公司溝通,是個很好的機會,就算辛苦,就算展覽失敗,也不該辜負主管的厚愛,怎可辭職?!

但我認為,在能力經驗不足,沒有權責,沒有指導的情況下,獨力完成負責一項代表公司的活動,就算成功,除了有成就感之外,其實也幾乎沒有從中學習到什麼。
沒有可以學習的人,沒有一起相互成長的對象,沒有可以師法的公司體制,再怎麼自由揮灑,留著何用?!

回到學習,我認為其實教師的角色,和公司的主管很像。
用主管類比教師的角色,或許會清楚一些。

從國小到高中,每個班級都有導師,學校對於各個導師帶班的方式也多予尊重,因此,導師的風格會大大的影響了班級的風氣。
到了大學,每個大學教授幾乎都有自己的經費、研究室和研究生,規模大一點的就像是自己的公司一樣。

我認為,想要學習是人的本能。
我們都會希望從自己的主管或是工作經驗中學到點甚麼。
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應該是有值得成為主管,值得學習的部分,無論是做人處事、經營管理、專業知識、個人特質,還是人生哲學。

我也曾遇到一些讓自己很尊敬喜愛的老師,但其實我早已忘記他們教導的專業知識。
但只要仔細想想,就可以知道受到學生喜愛的教師的特質,首先是書教的好,再來是班級帶的好,再來是個人特質好,對學生好。

所以我認為,教師要教導學生的應該是:

1. 學習的方式、學習的重點、學習的應用、整理與解釋面對學問的方式。
2. 經營管理與做人處事的方式。
3. 人生經驗與哲學。

因此,我是不贊成在家學習,也不贊成全自主學習的,即使科技再發達。
我相信,我們還是只能在具有良好人生經驗的人身上,學到好的人生經驗。
---

2010年6月4日

課程設計:三國演義之草船借箭!

  這堂課的內容就是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課程總共是三小時,一個班級15人。
  由於這個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四個:諸葛亮、周瑜、魯肅、曹操,所以把同學分成四組(每組四人,其中一組三人),每一組負責查一個人物的生平,要先各自在家查過這些人的生平以及背景。到了教室以後,(1)老師先簡介三國演義這本書以及作者(15 min.);接著(2)請各組同學把自己查到的東西和組內同學討論,做出人物個性、背景的小檔案,討論時間20~30min.,在這階段的呈現他們必須要使用壁報紙、麥克筆或者電腦。
  接著下課10分鐘。
  (3)討論完要帶著做好的材料上台報告人物小檔案,每組時間2~5min.,老師在各組報告完後做些適當的補充(報告+補充共20~30 min.),這個階段的目標為使同學熟悉課文中的各個人物。
  了解人物之後,(4)大家一起朗誦課文,確保大家知道文字的正確讀音並可以瀏覽過整篇課文(約3min.),接著(5)分組討論演出課文內容要如何呈現以及製做簡單道具,要求是:原先的台詞一句也不能少,但可以自行加入一些新台詞(討論30min.)。(6)各組10分鐘上台呈現戲劇(共花40min.),三個人的那一組可以老師加入演出或者一人分飾兩角。(7)最後,老師做個總結或者提示一下重點以及其他延伸閱讀就下課(5 min.)。
  課程目標為引起學生對於草船借箭故事的興趣,甚至對於三國演義的閱讀興趣或者對於小說文體的學習興趣。

閒聊一下XD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內心的雀躍!只知道我的心跳不停加速,腳步也越快越大,只為了趕快回到宿舍把筆電從包包拿出來上網記錄這心情!就連現在打著鍵盤的我仍興奮不已,隱隱作痛的快樂像警察攻堅似的快把我的胸口撞破!真的真的很興奮!


  從未來科技如何誘發學習動機,再從學習和教育的本質一直討論到整個制度與文化,最後回到未來科技時真的很開心似乎找到了替代的方式!沒有想到,原本希望合作學習的未來科技竟然成了純粹的個人化。天哪!真的真的太棒了!!!
  先離開討論真的覺得很可惜……,謝謝振宇老師,謝謝致吟,謝謝宛昕,謝謝曼琳,謝謝芳誼,謝謝慈恩,還有謝謝卡芬頓!謝謝你們,我真的覺得好開心!!!好久沒有這樣痛快地討論一件事情!!!謝謝老天讓我遇到你們:)

  希望我們最終可以討論到一個很棒很棒的方法XD

玄關觸控地板

雖然說讓地板開燈很無聊,不過玄關可能是最適合做開燈功能的吧!
所以我還是打算讓它可以開燈,設定成離門口最近的那塊把裡面的主要照明都開起來,像旅館那樣,畢竟體驗屋在展示的時候是比較像旅館的形式。如果體驗屋的東西有真的要變成產品進入家庭,那再做客製化,反正地板也是要裝潢時安裝的,讓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想要開哪些燈。

除了離門口最近的那塊以外,由於玄關的地板是透明的、可以投影,因此可以投影一些自然的景觀或生物,例如:之前它們所提的魚池,或者是蛇、老鼠、草地(雨林弱肉強食風格),或者是兔子、松鼠、花(森林家族風格),或者是含羞草(踩到就合起來)、蓮花(踩到就開花,製造佛教中極樂世界的意象)、或者另類一點的捕蠅草等等植物系列。
投影自然景觀的原因是人有喜歡接近大自然的本能,所以比較建議投影一些大自然的影像。

這些功能都比較傾向使人有愉快心情、或讓你在一天的疲累後回到家可以放鬆一下。

課程設計--諮商/變態心理學

諮商及變態心理學都可以應用到。將上課人數分成十組以上,各組以表演方式呈現課本上的其中一個章節,並需與教授助教事先討論過表演內容。以諮商來說,一個小組裡面有人可以飾演案主,有人飾演其家屬朋友,有人飾演諮商師,可挑選任一心理障礙或疾病當做主題,並配合某一學派的治療理論,讓其他非表演組的同學去判斷是哪一種心理疾病、家屬的反應屬於什麼抗拒現象、諮商師是以什麼觀點去分析案主等等,當然其他組的同學不會事先被告知表演主題跟內容,在表演之後對表演內容做出評估,由表演組同學對其他人的評估打分數,表演組同學的分數則由其他同學跟教授評分。

課程設計: 經濟學原理

頭一節課的時間,先由老師教授及講解經濟學上的基本概念與理論。例如甚麼事機會成本、供需法則、邊際遞減

之後二節課就把同學分成兩組:供應商、消費者的角色。然後讓廠商跟消費者自行訂下他們心目中願意及有能力提供或購買商品的量及價錢,並畫出圖表。供應商把商品推出市場後,看消費者的反應,然後再找出市場的均衡。

另外,又可以增加政府的角色,看看如果政府對廠商進行補貼或稅收後,廠商的產量會有怎樣的改變,市場均衡又會變成怎樣。

老師可以預先準備食物,然後要求同學一一把不同的食物吃下,並且邊吃邊紀錄他們對食物的滿足度,吃到他們覺得飽之後,要求他們繼續吃下去。當他們吃飽後紀錄的滿足度一定是比第一口吃下食物的滿足度為少,甚至為負數(吃到吐)。藉此讓同學們能深刻感受到邊際遞減的意思。


2010年6月3日

課程設計─飲食文學

紅樓宴 VS. 金瓶宴 美食PK賽

話說《紅樓夢》的賈府,飲食之奢華與品味,足代表清代豪門世家的飲食,而《金瓶梅》中西門慶亦是數一數二的大富人家,西門家的日常飲食也足以代表明代世家貴族的飲食。究竟在明朝與清朝兩代之間,同樣是權傾一時的富貴人家,他們的飲食饗宴會有何差別,是《紅樓夢》的賈府的飲食較奢華,還是《金瓶梅》的西門府的飲食更勝一籌呢?讓我們來PK看看,就能見真章囉!

上課方式:
全班分成兩組,一組代表賈府,另一組代表西門府,兩組去找尋出書上所記載的屬於各自的食譜,藉由食譜上文字的描繪,轉換成真實的樣貌。首先先將文字翻成白話文,再請廚師做出食譜上的美味佳餚,不用真的將菜餚帶到教室,可到餐廳去拍照或是錄影下來皆可,重點是能讓所有人看到書本上菜餚的真正樣貌,但最後一定要將其中的一道菜,組員認為最足以打敗對方的佳餚,真正做成實品帶到教室,讓所有人品嘗,以分出最後的高下,PK賽的評審,當然就是當紅的美食部落客或是美食家啦,不僅能與美食家近距離接觸,還能真正享用到古代的珍饈美饌,體驗一下古代的上流社會。

2010年6月2日

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鴉片戰爭。

  首先,我希望將學生分為:

  戰爭前:

  贊成賣鴉片的英國商人;反對賣鴉片的英國商人;

  贊成禁菸的中國官員;反對禁菸的中國官員。

  戰爭後:

  贊成開戰的英國議員;反對開戰的英國議員;

  贊成開戰的中國官員;反對開戰的中國官員。

  共計八組。

  分組後,讓他們在第一堂課討論自己組別裡,所要扮演角色的立場、為何要這麼做的原因。第二堂則讓「戰爭前」各組出來互相演戲,試著回到當時的角色、文化、以及立場,把自己想像成當時的人,互相交鋒、評論。第三堂換成「戰爭後」,其餘亦同。

  這樣一來,不僅飾演的同學能夠清楚明白鴉片戰爭的原因及立場(由其是自己組的內容),演戲的趣味性及活動性都更能提高同學的學習意願和注意力!

  只是這部分似乎用不到科技?又或許科技還沒辦法達成,我仍然心繫著那個可以進入虛擬時空的膠囊……,如果那樣的想法可以成真的話,就可以領著學生直接進入時空現場(如英國的議會、廣州的外海、約十五分鐘的航海、將鴉片到入海水銷毀),這樣學生的學習絕對是事半功倍!

2010年5月28日

臥房觸控地版功能

我根據在臥房內可能進行的活動,

想了一些可以觸控地板互動的應用。

1. 進房入房間之後,開關燈的動作

→在門旁需要刻意去踩的一塊地板,作用是開/關全燈(整個房間的用燈)

另一塊控制開關全燈的地板是在床旁最內側的地板(左右兩邊皆有),能坐上床之後再關全燈

或是一醒來也能開全燈,避免摸黑開關燈的危險

2. 如有家人已熟睡,在房間裡的走動

→每個地板都內含燈光投射,在全燈不開的情況下才啟動

只有腳踩到的板塊才會亮起,方便上廁所或晚歸的家人使用

3. 摩鏡梳妝台那部分的區域燈光是獨立運作

→在梳妝台前的兩塊地板也是獨立運作,輕踏兩下即開啟梳妝檯燈光

關閉時的操作也相同

4. 另外也想在房間地板設置大面積的同時觸控停留過久,便啟動警告鈴聲的防跌倒裝置

但還有一些疑慮,待大家討論後再做決定

休閒區觸控地板

休閒區的觸控感應地板可用作選擇及確定的功能。

例如最前面橫向的3個格子,左右兩邊的格子是選擇鍵,中間的格子就是確定鍵。利用觸控式感應地板,可以切換電視畫面的模式:遊戲模式、電影模式、電視模式、唱機模式。

在進行遊戲中時,若有人電話來,可在地板某一格踩一下,暫停正在進行中的遊戲,等聽完電話後就可以繼續進行之前的遊戲,這樣就不會影響遊戲的成績。

另外,觸控地板也可以直接調教冷氣的溫度,如果玩遊戲玩到很熱時,可以先暫停遊戲,然後踩一下地板就能把溫度調低一點。

同樣如果當要看電影時候,亦可以透過地板調教電視的音量,以及燈光的光暗度。

當在選擇唱機模式時,地板可以呈現自己所選擇的情境模式。

例如可以選擇播放海浪的音效,然後地板就選擇海水、海浪的顯示,營造一個在海邊看書的氣氛。

當要播放搖滾樂時候,亦可以透過觸控地板去調教燈光效果,可以選擇不同顏色的射燈閃動。


2010年5月27日

客廳觸控地板

  客廳部分,我想了很多,如開電視、iTable、情境、放音樂之類的,但發現它們似乎都與聲控重複……。

  思考之下,我目前兩到的大致有三個:情境、防盜、防跌。

  情境部分,我們可以在某些地板貼上世界的風景圖,或情境分類。如夏威夷、沙漠、冰島、萬里長城;蜜月、電影等,這樣一來,只要進入客廳,不需聲控驚動客人,也可以忽然轉變整間屋子的氛圍,製造驚喜!

  防盜部分,延續上周PO的文章,我想屋主可以在出門時設定防盜裝置,一般小偷進入家庭第一個踏上的地方便是客廳,所以可以在玄關或客廳部分設定踩地板的順序(大約三塊即可),若踩錯警鈴便會大響,誤踩也只要趕快重踩順序就好。

  防跌部分則是最重要的部分,整間屋子都可以設計。若是同時觸控五片左右的地板長達約30秒,便會自動連線保全裝置(或警鈴),這樣一來如果有跌倒或是昏倒的狀況,30秒後便會有人前來處理!而若遇到匪徒襲擊,也只要假裝腿軟跌倒在地板,不需像銀行「按」警鈴驚動歹徒,便會自動啟動!

廚房的觸控功能

我大概想了以下幾點功能:
1.連接大門的開關與上鎖
2.開啟大門的對講機畫面,畫面顯示在廚房的電視上
3.開啟與大門對講的聲控系統,直接與在門邊的客人對話
4.冰箱的開關,按一下冰箱門便自動開啟
5.廚房電視的遙控器功能,按一下是開,接下來再按一下是換台,連按兩下是切換到聲音大小模式,連按三下是切換到倒轉/慢轉模式,連按四下是暫停/轉台模式,連按五下是關機
6.計時器開啟/設定的功能,在聲控系統裝置上安裝計時鬧鈴,每按一下代表計時10分鐘
7.瓦斯爐爐火的鎖定功能,鎖住就不怕小孩不小心開火

2010年5月21日

觸控地板

  關於觸控地板,除了上次大家第一直覺就想的跳舞機之外,我想到的是防盜功能。屋主可以在出門的時候設定,要照順序踩到某三格(五格,自訂都可)的地板,便會解除防盜功能,如果踩錯的話警鈴便會大響!(再踩回正確順序就會解除)

  另外,我想到的是「音樂遊戲」,其實類似於跳舞機,不過它出現的是旋律或音符,可以邊踩邊發出聲音。而這樣的設計也不只是遊戲,喜歡大自然聲音的朋友更可以在地板埋下各式各樣的聲音(風聲、浪聲、鳥聲、火車聲等),在屋裡走動便會出現各式各樣舒服的聲響!

2010年5月13日

魔鏡功能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21372
這篇報導剛好介紹到「數位櫥窗紙娃娃試穿軟體」
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智慧教室設計

  就我本身的科系來說,在課程方面,歷史系的上課方式其實和高中課程的模式沒有差上多少,即使是讓同學上台報告,大多數的時候也只是讓同學的角色模擬成老師而已。

  若是這種以老師為主的上課模式來看,全班同學都必須專心於前方的講課者,那麼座位的編排其實便可像平常教室一般,讓一個一個地磚升起,成為座位與書桌,而將前方的大螢幕貼滿display,如同平常的教室。

  另外,我自己還有上教育學程的課,教育學程許多課都偏向講課到某一程度,就讓同學開始分組討論,但因為座位分配不均及組別人數不同,常常導致兩組混雜,或者是沒有座位可坐的窘境。若處於智慧教室,這時的座位編排便可依照各組的人數多寡升起地磚,更可排成各組喜歡的形狀(矩形、圓形、梯形)等,display也可更著地磚形狀的變換擺置,成為一個隨時可變換的「桌面」。

P.S.不知道我們的display可否切換或新增書寫版的功能,這樣是否就可以成為即使白版?因為教程和歷史系的課程很多時候需要同學發言,卻沒人敢舉手,如果有了即使白版的功能,我想會改善許多。

2010年5月6日

魔鏡的試衣功能!!

  依上次討論的內容,我想目前咱們魔鏡設計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試衣」功能吧!話說我覺得上次想到試衣功能的夥伴實在太威了XD 就像影片裡一樣,魔鏡顯示天氣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再將魔鏡的天氣和試衣功能合併的話應該是創舉(?)

  只是試衣功能的部分問題在於是否每次拍照建檔的時候動作都必須一致?這樣才不會每件衣服和庫子的位置都不一樣,看起來像被腰斬……。只是純粹使用者調整角度是很難的一件事,那麼是否在拍照的時候魔鏡可以顯示「格線」幫助使用者「對齊」?

  另外,氣象報告與試衣功能結合,在建檔上勢必是一項浩大工程,除了第一次拍照建檔就直接分類,目前我還想不到其他方便的方案,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什麼想法呢?

[資訊] smart mirror

---
這是2007年的影片了,其中的鏡子是真的可以照,也有天氣、上網等功能,
它主要是觸控的。

不過從影片中看來,資訊顯示有點不太明顯就是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hxlBO4Hn8Q
---

[資訊]Stanford D.school

----
這是stanford D.school 所設計出來的教室型態,
大家可以去網頁上看看,明天也可以拿來討論。

http://www.fastcompany.com/1627861/new-stanford-dschool-shows-you-really-can-design-a-space-for-innovation?#


http://www.fastcompany.com/tag/dschool-0

2010年4月30日

Exploring Life-Long Learning:Alternative View on Classical Pedagogical Learning

---
「當我們從小學著走路、學著騎腳踏車,這些學習並不會發生問題;當學習發生在『叫人坐在椅子上,好好的學習』,學習便出了問題。」

講者用這句話做了開場白,有那麼點想引導我們「跳脫傳統」的味道。

[演講]Can Innovation be Taught?

---
昨天去聽了一場演講,講者是由NASA來的。
他從設計的觀點,以及火箭研發與製造的過程出發,
談教育與學習,談規範與創意。

概論教育及學習本質差異



---
  如致吟在前面所說的:

  「教育,是上一代用以形塑下一代的手段。
  目的是培養出符合現有文化與社會要求的人。
  學習,則是學到生存與適應這個社會文化的能力。

2010年4月28日

教育、學習大不同

---
一直以來從未思考過何謂教育、何謂學習,只知道到了學校,當了學生,就是在接受教育,藉由學習的過程,讓自己成長,若沒有進一步去思考,或許會覺得教育不就是學習的過程嗎?學習上一代的價值觀,教育成傳統社會上所強壓在學生這樣的一個框架裡,但仔細思索,兩者間確有極大的不同。

2010年4月27日

今天聽的演講

---
今天去聽了「Creating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Digital Natives」演講。
這場演講的對象要當TA的人。
它的重點大約是:

(1)現在的孩子是Digital Natives,他們在充滿Digital的環境中長大;
而我們是Digital immigrant,研究顯示他們的腦結構和我們很不同,
因此我們不能再用傳統千篇一律的lecturing的方式幫他們上課。
他舉了一個learning pyramid,說明增進學習意圖的程度,
這個金字塔的最頂端就是lecturing,兩週後只會增加5%的學習意圖;
而group discussion卻能增加50%的學習意圖。

2010年4月26日

教育與學習

---
在上次的討論之後,我突然好感激我們有一個團隊可以討論。

未來學習這個議題,我們從上學期就一路討論到現在,
期間我和老師還完成了一份近20頁的國科會計畫書,思考未來學習的走向。

但我居然沒有注意到,教育和學習這兩個概念,就本質與目的而言,都是很不同的。
而我們卻混著討論了這麼久,甚至沒有發現其中的盲點。

魔鏡新功能

---
體驗屋臥房內的浴室外,設計了一個稱為魔鏡的科技產品。

我猜測其設計概念應該是從童話故事當中衍生,
當人們洗好澡,以及每日出門梳妝打辦時,
可以透過和魔鏡的對話,獲取一天當中所需的資訊與信心。

原先的魔鏡約有40吋營幕大小,螢幕上顯示了一個女生的臉可以和人對話,
使用者可以用聲控的方式,請魔鏡提供音樂、氣象、影片、新聞等等。

目前新的團隊為魔鏡擁有兩種控制魔鏡的方法,
第一種為原先的聲控模式,另一種為芒草動作辨識。
透過撥弄一支貌似芒草的控制器,以上下、左右等揮動方式控制魔鏡。
新的團隊亦可和照相機連結,讓魔鏡顯示出照片,或將照片傳到手機或電腦。

因此,我們將思考魔鏡可能適用的情境及功能,
讓它更符合我們的需要。
---

2010年4月23日

我的未來不一定要充滿科技

---
很抱歉沒有在時間內繳交,這篇是補上我這禮拜沒有寫上去的:

  我的未來教室裡面沒有很多螢幕和科技,我有高度近視和斜視,光是上課老師用投影機播放電影,大約一小時我的眼睛就會不舒服,所以我不太喜歡到處都是螢幕,感覺讓我的眼睛完全沒有可以放鬆的地方。

未來教室

---
我想像未來的教室是沒有書桌跟椅子,在教室中間幾桌不同造型的小沙發、小圓桌,而教室的兩側是吧台,這樣就可以照顧到想自己一個人坐的學生。

教室的四面牆壁是用投影的屏幕,這樣不管坐在那裡的學生都可以清楚看到投影。

教室與未來的聯結

---
我的想法跟致吟姐很像,
教室裡有多張椅子跟形狀特殊的桌子,
要能夠組合成多種形狀、模式以符合上課情境,
若桌子不適合加入「調整高度」這項便利性,
那麼椅子便要能隨意且簡單操作,就能調整以配合個人高度讓大家都坐得舒適,
坐位部分材質不要求厚軟,但求符合人體工學的弧度。

我的未來教室想像

---
對於現在的大學學習所遇到的幾個問題,
像是師生缺乏互動、評分方式死板、學生出席率及課堂參與不佳等,
我想用一種方式解決,
就是加強學生之間的連結。

我的未來教室

---
教室不再是四面白牆未來的教室由四面投影玻璃構成,上課時可根據授課老師的教學內容改變布景,例如上歷史課時,若教到秦朝,可切換成兵馬俑的畫面;若上地理課時,講到冰河地形,可將布景切換成冰河,讓學生每堂課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也更能幫助學習的效果。

客製化書桌每位學生的書桌就是智慧資訊書桌,且是客製化的書桌,只要學生將自己的辨識卡插進書桌的辨識孔,隨便一張書桌就成為自己的專屬個人書桌,顯現自己的上課筆記以及學習記錄,提醒自己今日的課程內容,以及必須繳交的作業和考試。

2010年4月21日

未來科技教室幾點構想!


---
在未來教室裝備:

1. 即時電子白板
  我認為每位學生手邊應該都有個電子白板可以連線至老師的畫面,在老師上課時,讓每個學生可以即時寫上問題及意見讓老師知道,以彌補台灣學生不敢發言、發問,老師說話沒人回應的窘境。若遇見胡亂使用之學生則可封鎖其電子白板。

2010年4月17日

學習的嬗變與未來趨勢

---
請大家連結到下面的網址,看看我的演講資料,並提出你的看法、評論、回應。
https://sites.google.com/site/lccncku/classroom-news/xuexideshanbianyuweilaiqushi

2010年4月16日

未來科技-虛擬世界學習

  所謂讀萬券書,不如行萬里路。

  無論紙本文字如何傳神,影像圖片怎麼豐富,神遊永遠比不上到此一遊!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不可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凡事真的來過一次,如建築系,在沒有拿到學業證書之前,有誰敢讓大一的建築系學生蓋房子?然而,精通書本、考試、作業,甚至畫出精細的設計圖,標出準確的設計材料就可以造出一棟好建築?在不能實做,卻又無法只靠理論的矛盾情形下,我想到了一個天馬行空的折衷方法。

  為何我們不造出一個如現實生活的虛擬世界?

  電影阿凡達裡,主角只要躺進如膠囊般的機械裡,便可操控遠在幾里之外的人造人,就算原本瘸腿也能飛奔!我想到,如果把這個構想結合現在很多人在玩的網路虛擬遊戲,似乎可以做為一種新的學習教材與方式。

  學歷史的,在老師出完題目後,躺入膠囊便可以進入一個虛擬的朝代中,像是玩網路遊戲一般和裡頭的人一起行走,一起吃飯,一起生活,直接回到如夢似真的過去體驗一切,不僅印象強烈,更是好玩有趣。
  學地理的,甚至可以飛到世界各地,埃及金字塔、廣西桂林、美國大峽谷,直接體驗什麼是喀斯特地形,什麼又是熱帶雨林。
  學建築的,可以不怕失敗直接建造現實中不敢嘗試的奇幻想像-反正倒了重新讀取就好。
  學外文的,直接到當地國家解任務,把裡面的人當作NPC,外文絕對突飛猛進。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再多次成功的想像也比不上一次失敗的經驗。若人生可以無限次saveload,那還有什麼不敢做?如果現實可以有無窮盡的支援,那還有什麼不能有?如果凡事可以直接體驗,那麼人生或許便不必限制在長4020的厚重書本裡了。

入學考試&進了大學以後要學什麼?

很抱歉我目前只有零散的想法,也許討論過後再做整理。

關於入學考試的部份,由於曼琳上次提到學生面試時會緊張,
所以我想到周星星想要拜賭神為師,就拍了一捲毛遂自薦的影片寄給賭神,
如果學生面對老師會緊張,老師可以規定影片長度、想要知道的訊息+學生自己的加分表現,
讓學生拍成一支影片,寄到學校就好。
學校如果看完影片覺得你很有意思,也許請你本人再來一次、讓老師們多瞭解你一些,
畢竟我們活在真實的世界,與人互動、面對壓力情境時的應對還是很重要的。

另外,關於進了大學以後要學什麼、要怎麼學?
這個部份可能會因系所不同而有些差異,但在教室部分,可以利用情境幫助學生學習,
就像哈利波特裡面的教室,每間都充滿了各老師的個人風格,
而老師的個人風格又是因他的專長而來,也許可以提供學生一些學習的線索。

2010年4月15日

教育的狹隘與學習想像

教育制度、授課方式、還有考試取向的偏差其實大家都有所感受,這個社會似乎還不明白,以成績來判斷一個人是非常狹隘的,儘管也達到了部分目的:利益取向的培養了所謂的人才、高材生進入這個社會,希望帶來社會的進步,卻相對的忽略了每個人最珍貴獨特的人格特質發展,還有道德觀念的培養。

另外,學習形式隨著網路、everything電子化的發展,也將改變甚大。

在網路上看過一篇對網路學習的看法,網路世代的學習者對圖像的理解比對純文字的理解來的高,而文字正是我們目前學習與閱讀的主要媒介,所以將來,圖像、影片或許會變成我們學習的主要工具,這些不似文字表達出來意義這麼明確的媒介,讓學習者有更多想像空間、更多元的理解方式,希望會讓學習本身變得更活潑更有趣。

最後,偶然看到的一段影片,希望大家可以看看,再一同說說自己的看法。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McfrLYDm2U

學習,抱怨大小事

想來場戶外參觀,基於安全考量,不行
學校總是基於學生安全為由,能不戶外參觀越好,因此當有老師向系主任提出戶外教學時,系主任總是盡可能的委婉拒絕,使得老師無法達到自己原先設想好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權益當然受損,無奈縱使老師已經擔保了願意負擔所有責任,系主任終究不願答應。所以有些時候並非老師的課程設計不夠靈活有趣,而是礙於程序上不得不如此。

上課內容千篇一律,不翹課也難
若是同一堂課連聽三週的內容幾乎全部一樣,學生豈有不翹課的道理,認真聽課者,聽到都能背出老師所要授課的內容了,去上課也只是浪費時間,去上一次課與上三堂課的學生所學得的東西都一樣,如此低的上課報酬,導致大半的學生寧可翹課去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所以翹課並非全是學生的壞習慣,如此的教學品質,逼得堅持不翹課的學生都無法再自我堅持下去。

老師在教什麼,怎麼聽不懂
有些老師或許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是數一數二的佼佼者,但在教學上,卻是完全的失敗者,縱使賣力的在講台上口沫橫飛,台下的學生依舊一頭霧水,完全無法融入老師的世界,糟糕的是,老師居然無視學生頭上冒出無數個的問號,固我的陶醉於自己的世界,學生急於跟上老師的腳步,無奈老師卻馬不停蹄的向前衝刺,一旦距離拉大了,學生當然放棄無止盡的追逐戲碼,索性分心神遊去了。所以不是台下學生不願認真聽課,而是真的完全無法理解台上師長手舞足蹈的意義。

壞老師是人生課題的必需?

------

昨天和老師聊天時,他提到現在的老師都感受不到學生的尊重,
無論是上課的出席率,還是表現出來的態度。

我倒覺得,學生不尊重老師的態度,是被老師教導出來的。

我來自教師的家庭,爺爺和媽媽都是小學老師,爸爸也在大學兼課,
從小我就是文靜乖巧又尊師重道的小孩,父母也都極重視我的教育過程和環境。

但在我求學的過程當中,我還是遇到兩個壞老師,
讓我學會,有些老師,尊重他就等於傷害自己。

第一個壞老師是我小學高年級的導師,他是我媽同事,
也是我媽特地去拜託讓我進去的班級。
因為我小學時相當自閉,很少和同學來往遊玩,
他大概是覺得這樣不好,無法和我媽交待,所以會要求我做一些我做不到的事,
並且當我做不到時大聲斥責我。
甚至在畢業時,告訴我他是為了我媽的關係,改了我的成積,讓我拿到市長獎。

小學的我沒有任何反抗的意識,覺得老師就是對的,被罵是自己的錯,
被迫拿到獎也不敢和家人同學說,只覺得是自己沒用,就這樣內傷了十年之久。

第二個壞老師,是我高二的英文老師,她的荒誕行徑我就不多提,
但是那時的我已經知道她不是對的。
然後在一個很倒霉的情境下,我和她槓上了,
她趁我不在時打電話去我家,衝去我家找我爸媽興師問罪。

不過我很感激那時我爸媽的行為,我爸媽對我說,他們不支持我公然的反抗。
但我爸媽卻對那位老師說,他們完全支持我的行為和判斷。

所以我並沒有被第二位老師傷害十年之久,了不起一兩個月罷了。

我發現幾乎所有人都會遇到幾個不好的老師,
不好的老師似乎也比好的老師對學生造成更大的影響。

於是我開始在想,讓孩子遇到幾個不好的老師,是他們人生中必需學會的功課嗎?
學會瞭解權威背後的意義,學會對自己信念的堅持,學會面對生活中無法改變的現況?
反正人遲早都要面對社會的險惡?

是這個樣子的嗎?

但反過來說,幫孩子挑選好每一個老師,鋪好美麗的道路,讓他不受傷害的成長,
對孩子來說是好的嗎?

該不會到了最後,一切又回歸家庭 ?!
那教育體制存在的意義之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讓社會階級得以流動,不就消失了 ?!

我問我自己,如果可以選擇,我願不願意遇到那兩位老師?
說實話的,我沒有很願意。
雖然他們都讓我學到了人生中很重要的課題 (我從國中起就再也不乖巧自閉聽話了),
但是代價太大了,
就算我不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就無法學會那些事情,
代價還是太大了。

--------

大學生的抱怨

------

首先,在大學階段裡,有很多考試都是用分數去評核一個學生的成績。這樣會對一些學生造成不公平,忽略他們其他方面的能力。在人生求學生涯裡,很多人都會用考試分數去衡量一個人。如果學校太注重分數,我認為這就變成了「求分生涯」而非「求學生涯」。
用考試分數去衡量一個人的成績,對一些記憶力較差的同學會造成很大的壓力跟挫敗感,我覺得學校可以因應學生的程度,加上一些額外的措施或方法來評核他們對科目的理解。例如對一些成績較差的同學,學校可以提供一些實習課,讓他們親身的去體驗一下課本的有關內容,使他們印象深刻。又或者把學生的課外活動或社團活動也納入評核的範圍內。我認為在求學的過程中,「好奇心」和「成功感」是驅使學生去學習的重要因素,如果學生經常因為分數考得不理想,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有多少人會對自己經常挫敗的事情還存有好奇心呢?

然後,很多從事教育方面的人員或興辦學校的宗旨皆強調能令學生在“德、智、體、群、美”這五育方面有所發展,但是在現今的教育制度下真的是這樣嗎? 考試只能評核學生在該學科上的能力,似乎忽略了其他四育。
我覺得學校在其他方面的教育做得不夠。因為現在打開報紙或電視機,就會看到有很多罪案的犯案者都不乏一些高學歷的人,他們讀書成績好、學歷高,但是卻對社會造成傷害。
另外,現在很多學校的教育模式都是一樣,在沉悶的教室裡上課,課堂上打開一頁頁印有密密麻麻文字的課本,我個人覺得很乏味,為甚麼上課一定要用教科書,用漫畫不會比較有趣又容易理解嗎? 為甚麼每個學生都要安安靜靜的坐在位置上,出去戶外教學空氣不會比較清新、學生們的精神又會好一點嗎?

-----

2010年1月25日

快樂學習

---
未來會發生改變的是教育制度以及學習的態度。我認為教育制度會影響學習的態度,像我讀國高中的時候,老師會告訴你:上課、補習的目的就是要在每次考試的分數上越來越進步,考高分才能考上一間好的大學,為學校爭光、未來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所以學習的目的是考卷上的紅色數字,所有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能讓那個數字越來越進步。雖然我唸書的時候已經有了多元入學,但是考上好大學的主要方法還是學測和指考,還是以分數為主。很多人從很久以前就不停的撻伐台灣的升學制度、填鴨式教育,所以台灣也不停的在做教育改革。我認為這樣的改革會持續下去,因為大家都意識到這樣的取向有問題,這樣的教育只會生產出許多會考試的機器,而我們需要的不是會考試的機器,我們需要能夠發揮所長、自立自足甚至關懷它人的「人」。

人從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不停的在學習,學習這個人是媽媽、學習和照顧自己的人溝通(學說話)、學習走路、學習了解這個世界等等,孩子擁有強烈的好奇心,這樣的好奇心就是強烈的學習動機。有動機的學習是自主而且快樂的。小時候我們或多或少可能都有聽過:「囝仔人有耳朵沒嘴巴。」,因為自己回答不出來就叫孩子閉嘴的大人都是扼殺孩子好奇心的兇手。我所想像的未來,將會擁有更開放的教育環境、鼓勵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多元的發展,五育兼顧不是口號,不是只有智育好的孩子才能得到資源和尊重。未來的學習除了學習知識、常識更要學習健康的態度:學習與人相處、學習欣賞和自己不同的人、學習尋找生命的價值等等。未來還是會有智育很好的人、會有很會考試的人,但大家不再需要『努力變成』那樣的人,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再只是課本上的一句成語。

如果希望父母、老師的教育不要只著重於智育,教育的制度就必須改變,我不太清楚會變成甚麼樣子,但一定不是像現在這樣的制度。我相信多元入學是一個好的開端,當然它也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但至少不再逼著所有人都得在同樣的考試中得高分。最後回答討論時老師提過的問題:未來教室會消失嗎?我想不會,因為人是群居的動物,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與溝通也是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我想像中的未來:人們都擁有更快樂的學習環境、更健康的學習態度。
---

2010年1月15日

窗型冷氣機

結合窗戶意象、開窗的動作設定冷氣的開關、溫度與風量,
當覺得熱時,直覺式的將窗戶打開讓風吹進來的想法,一個開窗的動作去開啟冷氣,將冷氣溫度調低,窗型冷氣上的螢幕會隨室內溫度的一個氣氛改變,例如開暖氣時,影像為溫暖的向日葵,冷氣時是伴著櫻花的富士山,為室內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氛圍空間。開窗的動作還提醒著人不要忘記開窗戶享受空氣、享受生活。

2010年1月14日

智慧窗構想2

在車上也有智慧窗的需求?
1.小客車的窗戶可以成為小孩發揮奇想的小畫板,
是不是有一個可以輕易取下的小窗戶,可以擷取車窗的影像
供小孩在上頭作畫,也許將雲化成小狗,或是太陽的笑臉
另外,結合太陽能作基本電力維持,不用有額外的充電。

2.在坐客運時,時常看不到最前面的路況,也不清楚自己到哪裡了,因此客運的車窗應該每個座位的旁邊都能有資訊的顯示,只要結合利用抬頭顯示器投影,就能達到方便與省能的需求了。

智慧天窗(天空投影燈)


關懷城市人看不見乾淨的天空,架設於大樓高處的攝影機即時將影像傳至天空投影機,並投射在自家的天花板,搭配氣味與燈光的營造,開闊的視野不在侷限於都市中的小格子。天花板塗抹高反光塗料,完全由投影機決定室內的燈光氣氛,

智慧窗構想

此窗戶的想像情境是在浴室,
即使住在高樓中,也想享受那頂樓的星空~
或是猶如在日本富士山旁享受櫻花溫泉
藉由窗戶意象,讓人感受看到的影像更加真實。

1.是仿如浴室的天窗,結合抽風機可保持浴室的乾爽,且可調整最舒適的角度。

2.是全景的模擬影像,可自己選擇泡澡的情境與氣氛

未來如意書桌


電腦在軟硬體各方面都發揮了以物適人的概念,使我們在作業、畫圖甚至聽音樂、看電影都有了更高層級的舒適感。 與人更近一步的電腦桌卻沒有共同進化,而產生手腕、脊椎一類的病徵。想像未來的桌子可以隨著開啟電腦程式的不同,營造不同的使用情境,智慧的升高降低,調整椅背桌面,桌面配件的縮放等等,滿足在電腦桌前的所有作業。另外在每次開啟前必須感應RFID,一方面記錄使用者,一方面讀取記憶卡資料並且更換為熟悉的界面。








未來學習書桌

我設定的未來學習書桌是可以隨身攜帶的。搭配可拆卸式的掃描器,在沒有桌面的地方可作為工作平面。另外軟螢幕的技術日趨成熟,也方便收納與攜帶。重要的是這個產品設計有一個虛擬實體化的概念,利用紅外線投影鍵盤的概念,結合影像投影,將資料夾、鉛筆盒等工具投影出來,人可以很直覺的拿取需要的工具與資料拖曳至螢幕中使用,讓人有隨身攜帶家中書桌的觀感感受。

2010年1月8日

旅人夢想"家"?

---
我認識的許多朋友都曾四處旅遊,甚至夢想有一天能環遊世界。其實這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交通資訊的便捷,讓距離與時間不再是什麼大問題,我想討論的重點在於即使是一般人在出國前,也總是要預先精打細算一下,常聽一些時常在旅遊的人說,其實出國的花費最大宗就是住的上面,只要住的問題解決了,其它的花費都算小事,以窮學生出國的經驗來說,省錢的住宿方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住宿家庭與便宜的民宿或是青年旅館,較特別的是還有交換嚮導。對於出門在外的學生或是旅行者來說,有家的感覺很重要,有房東熱情的招待、簡單卻設備完善的小房間、便捷的交通等,現在透過網路找到這些資訊是非常便捷的,現在的旅人是這樣,想要省錢就必須提前好幾個做好準備,訂好機票與住宿,然而我覺得這樣卻少了一點隨興與衝動,未來的旅人是更可以自由,更突發奇想的,那麼未來的旅人可以用什麼方式找到住的地方,住的形式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

未來生活住

---
我覺得國際交流的結果
未來城市的貧富差距會更加大
目前多數年輕人往台北、高雄尋找就業機會並定居
未來會更加強為往東京、紐約發展
與家人之間的聯繫會更為減少
像家具家聚這類的產品應該會更多吧

現在的facebook等社交平台
裡面的一些小遊戲寵物社會、餐廳城市等
都是可以布置自己的房間
讓朋友來造訪
所以我想未來的擴增實境技術如果更加成熟
且成本降低
也許未來的居住空間
都會設計一個網路客廳
裡面有實體、有虛擬
沙發、茶具組、電視機、音響、寵物等都能有一些互動
作為網路社交的平台
---

未來生活-住

---
說到未來住的想望,
第一個想要解決的,
就是無所不在的噪音問題。

每每讀書工作需要安靜環境時,
外界卻常常跟我唱反調,
修房子、競選宣傳、婚喪喜慶、小孩嬉鬧...等等,
總是讓人不能安寧,
卻又束手無策。
然而想要狂歡、大聲講話或活動時,
卻又綁手綁腳,怕打擾到其他住戶,
總歸的一切,
都因為噪音沒辦法讓我們置身事外。

所以我在想,
以後我們的住宅,
是不是有可能提供我們「聲音獨立」的環境,
讓我們不再飽受噪音之苦,
享受回家的那份舒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