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3日

我的未來不一定要充滿科技

---
很抱歉沒有在時間內繳交,這篇是補上我這禮拜沒有寫上去的:

  我的未來教室裡面沒有很多螢幕和科技,我有高度近視和斜視,光是上課老師用投影機播放電影,大約一小時我的眼睛就會不舒服,所以我不太喜歡到處都是螢幕,感覺讓我的眼睛完全沒有可以放鬆的地方。

  我喜歡的未來教室牆壁是可以重複撕貼東西的,可以貼上紙張寫東西或者貼上與課程有關的海報,還有2~3個可以移動的黑板或白板,教室裡唯一的大螢幕是為了呈現某些網路上的材料或者電子化的材料,但我希望這個螢幕是一個可以觸控的電腦而不是投影布幕。教室中間是一張可容納15~20人的可升降式圓桌,高度可以調整但是不會太高,坐的椅子是bean bag,然後地板是木地板,室內需要脫鞋或換室內拖鞋,如果不用bean bag也可以直接坐在地上。

  教室的兩個角落有「半開放式的討論室」,這個討論室空間不大,約可容納5~7人,裡面有桌椅,有隔間但是沒有門,我覺得人多的時候自然會減少大家發言的時間和機會,所以有些議題可以先分兩組或三組帶開討論,一段時間過後再回到大圓桌整合意見。這個教室基本上是為了討論的課設置的,而且我希望上課前老師要大致佈置一下教室,例如:今天上普通心理學,講到行為主義,教室裡可以貼鴿子的圖片、Skinner的照片等等。我認為學習時的環境線索可以使討論的人focus在討論的主題,也可以幫助記憶。

  因為我希望個人的學習在家裡獨自完成,而到教室內是與其他人交流以及互動,所以沒有設置個人的空間,但我想在討論中,別人在發言或討論的時候你還是可以思考一下聽到的東西,然後跟別人說:「嘿!你們繼續討論,我在思考。」,重點是思考過後,你要跟大家分享你思考了什麼。老師在這樣的討論裡其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他要控制討論、在討論焦點發散的時候再度聚焦在重要的討論上,也要觀察每個人,如果有些人都沒有講到話,可以請他發言。

  對於鼓勵發言,我也是傾向使用一些策略而非科技來解決,例如:借用團體的方法,每個人在這個教室裡有一個代號(你希望在這堂課大家怎麼稱呼你)、訂定一些發言規則(不要嘲笑他人的發言、在其他人說話時要專注聆聽)之類的。其實我沒有討厭科技也不會反對它發展,但可能因為我是心理系畢業的,對於人的問題還是想要從改變人本身來解決。未來的教室有科技幫助我們很好,但是不見得要有很多螢幕和電腦,人和人之間的互動可以產生許多火花,總覺得面對面直接接觸和隔著電腦螢幕傳遞訊息還是很不一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