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沒有太具體對未來的想像,但就目前的觀察有一點點的心得。
大學生常常有課業以外的抱負跟責任,
就我對課堂上同學的觀察,
在學期的某個特定時段常會有一些人在課堂上缺席,
暫且不考慮刻意翹課的負面理由,
難道這些人都不在意教授規定的出席率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吸收?
我常納悶著,
然後我發現,其實他們都有課業以外的理想,
餐與學生組織社團主辦系上活動等等,
擁有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似乎老是與課業相衝突,
也許是必須選擇的,我們無法總是兼顧各方面,
要辦好一個活動,可能真的得翹掉幾堂課去借場地跑公文,
但我想這也是一種學習,從其他人交涉、處理事情的手段方式中學習;
如果說,學習真的形式不拘的話,
那我們都得擠在同一個空間裡用類似的方式學習不同課程的話,就說不太通了,
甚至我們常被這種拘束限制了其他的發展空間;
舉例來說,
「出席率」跟「點名」是大多數學校、教授慣用的評估學生學習意願的方式,
我並不是反對點名系統,有時候甚至我還相當贊成它,
但若是昨晚熬夜搶救臨時出了紕漏的報告,導致今天精神不濟上午無法去上課,因為這種理由缺席而被扣分否定其學習意願我覺得有些不公平,
或是有人早已深諳某些課程只是礙於必修學分必須修習,
強迫他坐在椅子上聽習早就懂了的課程難道就是肯定其學習意願?
我想說的只是,不再強求我們用同一種方式學習、吸收知識,
沒來上課又何妨,透過助教、網路資源、求助同學也是一種學習,
一樣是可以透過作業考試來評估我們的學習狀況的,
不被時間地點綁住的學習,我想才是我們需要的。
---
我念的大學,並不盛行點名及出席率這種制度,
回覆刪除所以我剛來成大的時候,對於學生高度的出席率還滿驚訝的。
我記得我大學時最扯的一門課是民法,
一個學年的課我大概只去了4次吧,也一樣是過了。
我認為靠出席率評分會有兩個問題,
第一,出席率最高的學生,並不見得是學得最好的,也不見得是最有學習意願者;反之亦然。
第二,點名制度反而低估學生的學習意願,只要上課精彩,學生認為可以學到東西,就算不點名他們還是會來。用點名的方式,反而無法確定學生來的原因,甚至造成一種"大家都是因為點名才來"的錯誤知覺。
而且在不點名的情況下,其實教授會更賣力,
因為他們必需要想辦法讓學生以自由意志來上課,
我覺得這樣也很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