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覺得目前討論到的學習,
還是太著重於這種有一定評分標準的學習了。
每個人都知道現在的教育需要改進,
但卻被〝成果的認證〞綁住。
經歷了小學、中學長達12年的〝被動〞教育,
為什麼上了大學還要在分數上錙銖必較?
雖然很多人強調現在的多元入學方案有助於改善這個問題,
但在我看來,
它卻是從計較一次大考的分數改變為計較每一個學期的學期成績,
似乎也沒有減輕所謂的〝壓力〞。
大家都知道學習是很多面向的,社團、人際互動,
甚至是運動、收集資訊的能力、對生活的享受、興趣的培養都需要經過學習。
功利主義一點來說,
今天兩個實力差不多的人在職場,
其中一個能夠在下班之後跟老闆暢談老闆喜歡的時事
甚至是園藝阿電影阿布袋戲,
平時也能提供同事們旅遊景點資訊,
相信他犯了錯誤,比較容易被原諒,職場人際好,升遷也容易。
就算能力差了一點,也能夠得到幫助。
這樣子的能力要如何用分數來衡量?
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實力、實力〞,難道這不算實力的一部分嗎?
在科技產業來說,現在大學生學到的東西,
出了社會就已經過時了(都已經是3.4年前的科技或技術)。
他們所學只是為了具備一定的基本專業知識及訓練相關思考邏輯,
並且熟悉產業概況,讓他們具備踏入這個領域的能力。
藝術領域更不用說了,
這本來就是很主觀的東西,
現在不被市場或大多數人接受的風格也許十幾年後會突然爆紅,
定義好壞都很模糊了,更別提評分排名。
也常聽到很多人感嘆,
現在大學生滿街跑,文評不值錢,
那我們要那麼多大學生做什麼?
大學的學習評分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是不支持完全在家裡透過網路視訊學習的,
畢竟少了互動學習的成效還是有差。
不過學習的領域、學習的方式,更多元、更自由,
應該是更符合社會的需求以及未來的趨勢。
但像老師提到的,先修完哪一個領域的學分就拿那一門學位,
排課上課更加自由,還可以依據個人興趣不同做調整。
而且人的興趣會因為對事物的了解而改變,
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轉系或勉強畢業的麻煩。
評分的方式可以更加寬鬆,考試之外學生可以主動要求其他的評量方式。
當然如此一來教授的負荷量就會比較大,
所以教授及學生的人數分配就必須再做調整。
評分也將以A+、A等範圍式評分。
想上研究所的在大三大四就得開始對想進入的研究所做了解,
提交報告或論文,
加上教授的推薦,
先透過這個篩選一批人(而非用學校學期分數),
再來面試或舉行測驗。
未來職場還是需要一定的認證標準,
那就透過證照的考取來評定,
畢竟要取得哪一張證照是自己決定的,
想走哪一個特定領域就拿那個領域的相關證照(救生員、廚師執照也算),
比較有動力學習,
〝不公平〞的聲浪及質疑也會少一點。
所有的方式都有他的缺失,
也一定會有反對的聲音,
但如何讓學習更加符合〝學習〞的本質
而非只是成績的取得,
我們也都還在〝學習〞及檢討中。
---
拋開分數,台大成績擬採等第制
回覆刪除(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50103803+112009122700076,00.html
關於上次大家所討論到的,等第制還是會有A和A+兩者之間界線的問題,似乎是很難解決,除非大家都不再依賴分數。但我還是覺得至少這個方式可以讓頂端的人(每次都考90~100的人)不要在分數上斤斤計較,畢竟有時候差這一兩分並不代表能力,只是運氣問題,但很多人卻因此不開心或自責,實無必要。
回覆刪除